修身定律
无方难立人,无圆难成事。纳礼与器,器以载道。
中国制器有其文化讲究:一碗一箸,一壶一鼎,每件器物无论外在形制,还是内在人文,皆有学问。茶壶、筷子、屏风,这三件器物,蕴含着中国人三种修身哲学。
茶壶定律:壶,圆腹。古人以圆寓天,壶中可纳万物。许多诗词典故以此为意象。《后汉书》记载一个叫费长房的人,跟着一位老翁钻进一壶里,发现里面雕栏画栋,奇花异草,自成天地。唐代诗人元稹写过这样诗句: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如壶,要大肚能容日月,要胸怀可纳天地。《尚书》有言,器有容,德乃大。人这一生,纷扰无数,若没有弥勒佛一般的大肚量,又怎能无挂无碍,淡看世事。
五代十国宰相冯道,性情宽厚。有一次,冯道出镇同州,无意中怠慢了副使胡饶。胡饶怀恨在心,趁醉在门外辱骂冯道。冯道不以为然,还将胡饶召入府中,备办酒食招待。还有一次,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闻之,并不动怒,只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菜根谭》里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远害,更能养德。不和小人纠缠,不汲汲于小事,就是在善待自己。
北宋宰相吕端,因遭陷害,被贬还乡为民。回到家后,当地官吏豪绅携带重金厚礼来拜访他。吕端哭笑不得,言明真相后,官吏豪绅脸色突变,纷纷又把礼品捎回,临走前甚至出言讽刺。可吕端一笑置之。过了几天,朝廷宣召吕端官复原职。那批人又聚在吕端家中,百般奉承。书童气愤,想将他们赶出府门。吕端却表示,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心怀芥蒂。有大格局者,眼宽能容世间事,心宽可谅天下人。人生沉浮起落,世人诽谤议论,尽付笑谈中。
筷子定律:曾仕强说:“中国人的筷子大有学问。一头是方的,一头是圆的。如果两头都是圆的,筷子就很容易滚落。如果两头都是方的,夹东西就不方便。有圆头,筷子才有用;有方头,筷子才能立得住。”这包含着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无方难立人,无圆难成事。清朝时,大学士张廷玉深得康熙信任,曾三任会试主考官。很多官员在任考官时会借机受贿。即使考前不收好处,考完之后被录取的进士们会给考官送上礼金,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张廷玉不仅在入闱之前摒绝送礼,门生来答谢,一律象征性地收一点礼品,重金坚决拒绝。张廷玉告诫自己门生,清廉要从小处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同时,张廷玉谨守黄庭坚的官场哲学“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结仇的事不干,得罪人的话不说。乾隆评价他,既哲亦既明。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汉臣享此荣誉者惟他一人耳。
太刚易折,太柔则废。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恪守底线,这是做人的原则,也要圆融变通,这是处事的智慧。左宗棠曾官至两江总督。拥有如此权势声望,从未牟取私利。大部分俸禄拿出来用于资助清朝公共事业。出征期间,与将士同吃同住,军饷拖欠时,自掏腰包贴补。为官做人,左宗棠有自己的准则,与人相处,亦通于世故。每次回家,总会宴请乡邻,登门送礼。家人问其缘故,他说:广惠之道,亦远怨之道。左宗棠十分清楚,人性好妒忌,易积怨成恨。赠与恩惠,便是化解这一人性弱点的最好办法。知善恶,做事有矩,谓之品正;谙人性,待人周到,谓之情商。内心严正,外在圆通,是行走于世间的最高境界。
屏风定律: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古人们常将屏风放置在床榻之后或客厅里,起到挡风、遮私作用。这隐含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含蓄内敛,不事张扬。洪应明《菜根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过于锋芒毕露,往往容易成为别人眼中钉,肉中刺。低调不高傲,谦逊不矜张,便能赢得他人几分好感,多留几分余地。冯异是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功勋卓著。但冯异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时,无论对方职位高低,都会吩咐手下把自己的马车驶开避让,待他人走远时再上路。刘秀带领众将领打仗,战斗结束时,将士们喜欢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炫耀自己战绩,以期“论功行赏”。但冯异总会独自躲到大树下。久而久之,“为人谦,退不伐”的美名也传开了,并获得了“大树将军”称号。
孔子说: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亮有所掩,耀有所遮,与人相处,使对方如沐春风。1935年,伦敦打算举办中国名画展。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中国名人蔡元培、林语堂等参与选画。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观览时滔滔不绝:“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一旁的蔡元培,不争辩也不多言,偶尔礼貌性地轻轻点头示意。后来,伯希和仿佛意识到什么,忽然闭口不说话。因为他想起蔡元培曾是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文学造诣极高。这样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家如此谦恭有礼,自己却如此聒噪,深感无礼且浅薄。
品现于事,心藏于身。有多大本事,有多大才华,无须张扬。做人应如玉石,即使光华敛于内,别人也能感受到你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润。道之显表,则在器物。从茶壶里,明白做人要放大格局;从筷子中,懂得立世要内方外圆;从屏风上,体悟含蓄隽永之韵。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工匠,悟三种器物之道,可以更好地打磨自己,雕琢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