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文学
(2022-07-03 17:18:03)
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学,亦是国学,是哲学,是传统文化,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医药与文学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与中医药关联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传奇、戏曲戏剧、诗词歌赋、对联、谜语、鼓词、幽默笑话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皆囊此题。无论专业作家也好,达官显贵也罢,江湖侠士之流,闺阁小姐、书生子衿之列,里巷贫民、村野凡夫之辈,不一而足。修文者如才子佳人也好,口头传播也罢,表现中医中药内容的文学作品可谓不胜枚举。其文学意味,艺术手法高超之融入,可堪十分贴切自然,个中藏着机敏睿智,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其才思敏捷,修辞隽永,妥帖融洽,自是脍炙人口,回味无穷,令人叫绝。
展卷例数,信手拈来,耳熟能者多多。《红楼梦》里描写中医药的情结很多,非常生动传神。且不说张友士为秦可卿把脉的细节描写,但看林黛玉服药情境犹多,薛宝钗服用冷香丸等等。《三国演义》里关老爷刮骨疗毒,华佗为曹操瞧病的情节甚是精彩。戏曲《白蛇传》里许仙就是药铺跑堂,端阳饮雄黄酒现原形与白素贞仙山盗草的片段都与中药有关联。《金瓶梅》里的西门大官人就是开药铺的。《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后因大喜过望一时疯癫,岳丈扬巴掌打中举女婿的刻画真是传神。《西厢记》里开药方演绎出的故事,其文学艺术性无与伦比,堪称至美的佳话。
中医药名本身就很有文学色彩的。比方说远志、白豆蔻,肉豆蔻、厚朴、浮萍、白头翁、国老、千年健,一见喜等等。以人名入药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深入人心,如杜仲、徐长卿、刘寄奴、何首乌等等。方剂如: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冷香丸等多有意思啊。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一生贫困潦倒,晚年在湖北沙头镇(今湖北沙市)开了名曰“百草堂”的小药铺,以度残年。按习俗也在门上贴出一副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联文以药名撰成,寓意深沉,颇有意趣,字里行间昭示自我心境。
从前有位中医开家药店,因人手不足,欲招募帮手。此人素爱跩文,遂以药名组联形式贴出广告,引人注意。联云: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不料,此联贴出三日后,有一妇人入店应招。遂提笔写道: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阀,宛若云母天仙!店主一看,喜出望外,这妇道人家原来深通医理药性。于是二人协商合伙经营。并把这幅对联贴在门上,以壮门楣。
南宋辛弃疾擅长药名入词,匠心独运,巧妙妥帖,耐人寻味,如《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中写山、写水、写石、写草、写风、写雨,眼前这些自然景象,都寄托着诗人对往昔坎坷不平道路的情思,抒发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愤懑。其中用药名本字、谐音字等嵌入的有:石膏、吴萸(吾已)、栀子、紫草(知子草)、防风、海藻(海早)、甘松等,药名与词意,浑然一体。
传说辛弃疾新婚之后,便赴前线抗金杀敌,疆场夜静闲余,便用药名给妻子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表达思念之情:词曰:“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
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4个中药名。妻其接信后,亦用药名回复,饶有趣味。词曰:“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信中用了中药名16种,即槟榔、半夏、当归、君子、刘寄奴、芍药、天南星、冬藤、白芨、黄连、豆蔻、丁香、三七、西河柳、将军、益母。同样表达了情意绵绵的思夫之情,真是巧妙至极。既符合药理药性,尤显才情过人,堪称绝妙好辞。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的对联;二陈汤的政治寓意故事,真是饶有意味。以中医药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咀嚼入味,如甘饴健脾,启人心智。倘使友朋谈资下酒,啜茶闲聊,自当忍俊不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