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的微笑

标签:
校园文化教育 |
分类: 行走中国 |
麦积山的微笑
张彦龙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的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都是西方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见证。其他三个石窟,尤其是敦煌莫高窟,四年前送女儿去兰州上大学,带着全家刚刚去过了,并且还看了敦煌将观众置身于演员行列里的沉浸式互动演出,唯独没有去过的就是麦积山石窟了。
前些日,突然接到小雨的电话,说她在麦积山教育实践实习,让我们方便时可以过去看看她——当然她也知道我有到处转悠的“恶习”。于是,我和阿巧就蹬鼻子上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当即决定前往麦积山。
于三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我们出现在了天水市火车站,一人一碗牛肉面,然后乘上小雨电话中交代过的免费公交,直奔东南而去。
两旁山坡上的绿色还不是很显眼,但街边的景观树却也玉兰半开,碧桃灼灼了。
公交车上很安静,雨刷突然划动了两下:下雨了?
果然是雾蒙蒙的小雨,不仔细看,你都查觉不到。我这时才发现,路面湿了。车轮底下发出“滋滋”的声响。突然间,我发现山坡上绿色多了起来。但山势仍然不见陡峭。我心里疑惑不解:这里能开凿石窟?
敦煌莫高窟开凿在宕泉河岸的石壁上,石壁虽然不是很高,但至少有六七层楼房的高度。在这里的缓土坡开凿洞窟,显然是不可能的。疑惑中,我们已经到了麦积山镇。
给小雨打电话,小雨让我们买票自己进来,她在忙她的活儿,今天必须完工。于是,我们购票,乘坐景区小交通进山了。这里的柳色明显由山外的鹅黄变成翠绿。雨雾也浓了,但还没有到打伞的程度。
“这儿的空气好清新啊!”阿巧深吸了口气说。
我也深吸一口气。“哦,还有一丝甜蜜呢!”
四周山色开始活跃起来:山坡上,丛丛山桃花灿烂,粉红的,雪白的,还有几处深红的,掩映在片片团团的绿色之中:翡翠的是垂柳,深碧的是松柏,油亮的是竹林……路随山转,车绕山行。突然,一处山峰凸现:麦积山!
景交车停在一段台阶前,拾级上去是一大片卖小吃摊位。不饿不饥,没有心思看是什么。我抬头仰望,褐色山岩如一根破土而出的老笋,笋片交叠的,正是上下的游廊。更像一个倒立的铁锄的头,锄刃朝天,锄面经历千年,锈蚀出斑驳的坑洞。
我们缓步而上,坡度陡增。近处桃花灼灼,嗡嗡嘤嘤的蜜蜂,正在忙着它们创造性的劳动——空气里那丝丝的甜蜜,答案原来在这里!
这时,阿巧和当地的老妇人边走边聊。抬眼是一处烧香的小庙,音炉里插满香炷。“山上的三个大佛像,中间的是阿弥托佛,左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右边损坏最严重的是观音一一西方三圣。这里上香很灵验的!”阿巧请了一炷香,默默祈祷后也插进香炉。轻烟缈缈,和雨雾缠绕在一起,慢慢飘去。观音损毁严重,看得出是雨水冲刷的后果一一头上方一处黑色的流水痕迹垂下来,很显眼。
身边,三五成群的大学生超越了我们。“我们去年载的,现在刚刚一扎高……”我的耳朵捕捉到了句不甚理解的话。翠竹护坡而上,路尽回转,麦积山正面就展现在了眼前。
斑驳陆离的“锄蹶”在初阳中好像反射了光芒。由于锈蚀坑洞的存在,这反射只能是漫反射,不甚耀眼,而多了些朦胧。唯有这样,才愈显得迷人。临空凸出来三座大佛:中间释加,据说高达18米,左为阿弥托佛,右为药师佛。
广场上有两处在铺地面施工,偶有锤凿的叮叮声,弥漫进耳道。右侧是一处寺院,走近看是瑞应寺。我猜想是佛祖祥瑞应验之意吧。左侧是通往洞窟的路径。不多远有一小亭,应该是验票处,我想。
前边许多人,由此转返。大学生们却大多从背包里掏出证件,验证进去了。我上前掏出门票。工作人员说,我们买的票只是麦积山公园门票,近观洞窟还需二次购票。工作人员见我指指进去的学生,他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说:“他们验了学生证,可以进去的。”
阿巧不满地嘟囔着,二次购票再进。随看走近,我们开仰望这些石窟了。斗折蛇行的连接栈道,让人望而却步。那三尊体态硕大的尊者,好像在看着我们微笑,招引着我们向前、向上。
“走吧,小雨说不定就在前头等着你我呢!”我鼓励阿巧。扶好了栏杆,走上栈道。洞窟一个个慢慢走过,门窗都关闭着,还上了锁。阿巧抱怨着:“这死丫头,也不接一下咱们,谁知道她在哪儿!”恰巧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小雨问我们进来了吗?走到哪里了?阿巧回答说,不知道这是哪儿。我大声说:“正在栈道上步步惊心呢!”另一头手机里:“你们一会儿就看到我了。中午我请你们吃饭!”说完还加上了几声“嘿嘿”地笑声。
果然,我们在那三尊大佛右下侧的一个必较大的洞窟见到了小雨。她在精心地完成着她的作品一一描摹佛像的衣摆花纹。寒暄过后,她便给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当起了我们的解说员。这个洞窟的佛像,本是西魏的一位皇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皇后为了国家免遭刀兵之苦,自愿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为了纪念她,后人就依照她的面貌塑造了这尊佛像。这尊微笑的佛像,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呢!
我凝望着那修长饱满的面型,细长的眉目,嘴角内敛勾勒出两弯浅浅而迷人的微笑,文静端庄、宽厚仁慈。我宁可说,她是一位人间慈母,而绝不是佛国里的尊神!
洞外倚栏,小雨指指点点,告诉我们,这些洞窟最早开凿于五胡十六国的后秦,历经了西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以后各朝的不断修凿,已超一千五百多年了。
此时,一位上岁数的老者走过来,乐呵呵地说:“我姓牟,是小雨的实习老师。小雨在这儿进步很大。她说你们都去过敦煌莫高窟。能说一下莫高窟和这儿的石窟有什么不同吗?”
阿巧说:“莫高窟壁画灵动,麦积山塑像精湛柔美。”她说的是艺术造型。
“莫高窟令人心生敬畏,麦积山佛像和蔼可亲。”我说的是我的感受。
小雨说:“莫高窟飞天向上都是神,麦积山佛像眼神向下亲和万民,更像人。”她说的是风格特征。
牟老师的目光里,透露着赞许:“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小雨,下班时间了,赶紧领他们吃饭吧!”
于是,我们没有再继续参观南面的洞窟。下来在东广场上看见,一处工人坐在地上用铁锤沿切割线锤打刚铺的石砖,锤敲处顿时石屑飞溅,出现了一道两公分宽半公分深的浅槽。原来他们是在打磨石痕,防止游客滑倒。
和师傅商量后,我从师傅手里接过铁锤,依葫芦画弧,敲下去,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我苦笑说:“谢谢你,你们可真了不起!”
“哎,应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在麦积山,我们是主你们是客。照顾你们,确保你们的安全,是主人的责任。再说你们来这里参观消费,我们这里的经济才能发展嘛!你们是财神啊……”我惊异地着着这位朴实的农民工,一时竞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向他伸出了大母指。拐入竹林小路时,我又回望雨雾迷蒙中的麦积山好久,才在阿巧和小雨的催促下离开下山,但那迷人的微笑一直在脑海挥之不去……
在小庙烧香处,那位老妇人满脸菊花灿烂地向我们打招呼:“佛祖保祐,好人一生平安!”
在景交车终点上边的小吃广场上,我们大快朵颐。什么呱呱、圈圈、捞捞,燃燃,……让我们味蕾全开。各位老乡师傅们愉悦高亢,犹如喊信天游的呦喝声,尽显着西北人的热情。
我和阿巧挥挥手,向小雨说再见,向麦积山道别。
阿巧是我爱人,小雨是我女儿。
在返回的列车上,感慨良多。大唐,麦积山,西安以西的丝绸之路上,驼队叮当,运出去丝稠和瓷器,运回种子和友好,西域文化传中土。今天,一带一路的新丝绸之路上,途径麦积山的是划破长空的笛鸣,铁轮滚滚,集装箱满满,运出去电脑电器汽车,运回来粮食和特产,更有西亚、中东,甚至欧洲各国的风情和赞赏,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共同放飞和平鸽。
莫高窟、麦积山,我都去了。四年前,我见识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的神像;今天,在麦积山,我又意会了最迷人的东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