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一棵敬仰之心,行在五台山,心怀善念,感受最多的便是虔诚,可能我们无法想象信徒们的精神世界,但尊重他们那是必须的。
香火旺盛的显通寺,被称为五台山“开山之寺”,建于汉明代,唐太宗时期进行了修建,它占地43000多平方米,建有殿堂楼阁100多座,是五台山最大,最古老的寺院,与洛阳的白马寺齐名,极具宫庭色彩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了明清寺庙建筑的典范,现今在整个五台山寺庙建筑群中成为了五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菩萨顶、塔院寺、碧山寺、显通寺、罗睺寺)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未进显通寺大门,就被大门外的大钟楼吸引,钟楼的二楼,悬挂一口巨大的铜钟,铜钟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重达9999.50斤,取名“幽冥钟”,至于为何只差半斤而不铸成一万斤呢?据说主要是为了避讳“万岁”中的“万”字,当铜钟撞响,其洪亮、深沉、圆润的声音,携带着佛教乐礼的神韵,回荡在五台山,顺风十里,余音缭绕。至于这钟怎么能撞出如此神韵的效果,那可不是人们常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简单、轻松,因为撞钟也是有讲究的,要紧七下、慢八下,不紧不慢二十下,重复三次,共105下,最后再三下,这108下要撞出轻重缓急,要撞出抑扬顿挫,撞钟时必须要心中有佛,更要有一棵虔诚的心,不然仅凭经验是撞不出如此神韵加钟声的。
历来地位显赫的显通寺,明代曾统辖全山僧寺,清代是五大禅林之一,今天五台山佛教协会和宗教文物管理局均设于此,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也多在此举行,特殊的地位,吸引了众多的香客。
走进显通寺,香烟袅袅中,柏树苍劲有力,古韵犹存,寺内的铜殿、铜塔,更是罕见。据资料记载,显通寺铜殿为明万历皇帝为感母恩而建,铜殿坐北朝南,高8.3米,宽4.7米,深4.5米,耗铜十万余斤,内壁铸满佛像,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鸟、兽,很是精致,殿的正中供有文殊菩萨铜像一尊,故铜殿又有“万佛朝珠”之说。铜殿的前方,原有五座明代铜塔,取五台之意,可现在仅剩两座了,这两座铜塔,各呈八面十三层,高约8米,塔身铸满佛像、经文,整座铜塔玲珑精秀。塔身下部有一拇指大的土地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铜像一尊,可别看这铜像小,却被称为了“山西大土地”。这来源于一个传说,据传有次康熙帝来此,见到如此小巧的土地,便风趣的说了句“好大的土地”,不料“土地”一下跳到地上跪倒叩头:“谢主隆恩”,俗话说君无戏言,显通寺里的这个小土地由此也就被敕封为“山西大土地”。
走出显通寺,登临位于灵鹫峰上五台山最古老的皇家寺庙_菩萨顶,极具皇宫风格特色的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由于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居住之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它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被誉为“五台山金顶”,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气喘吁吁的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扁的彩绘牌楼下面,回眸刚刚走过的直入云霄的陡峭台阶,望着屏风墙上大大的“佛”字,与远处的白塔、林立的寺庙和朦胧的山峦浑然一体,佛国独有自然美景,瞬间让人烦恼飘散,未登峰顶已让人无忧无虑了。
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殿内供有三世佛,三世佛前供宗喀巴大师,具有浓郁的藏文化风格。由于清康熙和乾隆都曾来过五台山数次,每次都住在了菩萨顶,康熙还在寺内留下了“五台圣境”御笔。所以菩萨顶也就成为了五台山黄庙的领袖庙宇,其大喇嘛在清代都相当于朝廷一品官,地位极高。
出了菩萨项,走在青石板路上,环顾山峦一片寂静、安详,耳边梵音声声与不时传来的风铃声、鸟鸣声交织着汇在一起,构成了佛国特有的交响乐,在蓝天、白云、白塔、红墙的映衬下奏响,在这片佛国净土回荡、回荡……
“总有一天,你会来五台山,随缘而来,随心而至,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愿所求皆所成”。
来五台山吧,无论你信仰什么,来这清凉胜境转山、转水、转佛塔,带给你的不仅有肉体的清凉,更会有心灵的清爽。
下图(20幅):显通寺


(下图:显通寺门前重达9999.5斤的铜钟)


(下图:显通寺内远观菩萨顶)



(下图:6幅,全铜殿及全铜佛塔)




下图:走廊上上方 的木梁上满是铁钉是的东西,应该是防小鸟用的吧。
下图(三幅):罗睺寺

下图:大圆照寺
下图(14幅):菩萨顶




















附:
五台山十大青庙: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
五台山十大黄庙:罗喉寺、台麓寺、寿亍寺、三泉寺、万寿寺(玉花池)、七佛寺、般若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