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之古城墙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城墙是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质的大型建筑,历史悠久,功能独特,形式稳定。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


新都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当时为土筑泥夯之土城墙,明朝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和百户汤聘莘合砌砖石城墙,形成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为成都平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上古树掩映,郁郁郁葱葱,有金桂、银桂、丹桂、香樟、楠木、银杏等珍贵树木,四季常绿,景色宜人。

明朝建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全国因此大建城墙。明代正德六年(1512),杨升庵在北京殿试第一考中状元,为四川明代唯一的状元,明蜀王及四川总督等赠送银两恭贺,亲友们建议在其家乡新都修一座华丽的状元牌坊。杨升庵祖父杨春、首辅大学士父亲杨廷和,表示要用贺银修筑县城城墙,以预防灾祸保护桑梓父老乡亲。正德新都县令张宽等,派人烧制墙砖修筑城墙,在城外挖护城河。

城墙高一丈八尺,周长九里多。四面设有城门,东为“瞻云门”,南为“响明门”,西为“挹锦门”,北为“辉光门”,同时增修月城一座。因杨升庵为当朝新科状元,特修成双层条石的城垛,所以新都城墙垛与其它不一样。杨升庵还在这里与进士胡孝思赏桂游湖,写下名诗《桂湖曲》;“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