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新都 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2016-06-25 21:00:33)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杨升庵祠为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慎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杨升庵祠及桂湖区,距成都市区16公里。历经明、清及近、现代修建,杨升庵祠及其所在桂湖现有楼台亭阁等古迹20余处,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建筑和布局。杨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明末战乱,园林荒圯,清初废湖为田。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杨升庵祠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辟为公园;1959年,建立杨升庵纪念馆。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湖大门   “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明月如怀君,怅然何时辍。” 明代状元、著名学者杨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送胡孝思》,“桂湖”由此而得名,并在清朝演变成为以纪念杨升庵为主的公共纪念性园林
 
桂湖公园饮马河上还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遗迹。这座堰是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捐资修筑的一处农田水利工程。它年复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农乡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称此堰为学士堰。学士堰下游数百米处的新都城南门桥,即是杨升庵祖父杨春为便利城乡来往而捐资修建的清源桥。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天府第一湖    桂湖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的旧居,始建于唐初,原名“南亭”。这里楼台掩映,花木扶疏,小巧别致,环境幽雅,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的“天府第一湖”
 
云外楼临水处,建有二水榭,东曰 “ 迎晖 ” ,西曰 “ 步月 ” 。楼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环护,结构奇巧,木雕精美,楼西还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凉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园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诗人张说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诗。当代一位有学者从诗句 “ 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 ” 考证,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础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怀胜迹。楼东不远处有 “ 浮光阁 ” ,取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浮光耀金 ” 之意,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升庵祠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共占地442平方米,它由4部分组成:前为升庵殿,后为会心堂,左为藏舟山馆,右为澄心水税。升庵祠为纪念杨升庵的祠堂。升庵死后归葬新都,祠墓均在杨氏祖茔(习称状元坟)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顺胡同,父亲杨廷和当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声威显赫。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时,母亲教他读唐诗,练楷书。十岁时,祖母病故,他随父亲回蜀奔丧。在新都老家,祖父杨春教读艰深的《易经》,他仅半个多月就能背诵。升庵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升庵祠内的杨升庵雕像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与解缙、徐渭合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在云南无法实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升庵书屋

杨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沉霞榭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原名谢公祠。位于湖西,前后濒临广阔的湖面,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彩霞映水,堪称奇观,1949年后改名此沉霞榭、黄峨馆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升庵在云南无法实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交加亭  交加亭是全国惟一的一座非对称双亭。 此亭建于湖中小岛之上。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里有一座高台,为邑中士大夫“月夕吟眺处”。清宣统元年(1909),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此处为观赏荷花的大好所在,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这两座毗连的八角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外有赭红的石栏环护,旁有翠绿的芭蕉、修竹掩映,前有弯曲的石桥连接湖岸,结构奇巧,环境雅致,为桂湖最有特色的建筑

杨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杨柳楼   “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建于1981年,为卷棚屋顶,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结构牢实。两端砌花墙、假山,气势雄伟;楼上置几凳、匾联,陈设雅致。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触景生还必须,使人顿起兴杯之感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小锦江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小拱桥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水榭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枕碧亭  由沉霞榭北行,越过横卧荷塘柳堤的饮翠桥(仿西湖断桥),不远即有一座四方形楼亭,它象一位巨人倚枕于翠荷碧波之上,故名枕碧亭。此亭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檐复宇,玲珑剔透,隐现于四时花木之间,故古人又以“花界玲珑”来赞美它。其篆书匾额为解放后补刻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荷塘月色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湖碑林在升庵桂湖东侧,竣工于一九九一年六月,是一座正中为厅,三方为廊的仿清四合院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厅、廊内,共有明、清和近现代碑刻一百余通,由桂湖、龙藏寺和新都其它地方三部分碑刻组成。龙藏寺碑刻是桂湖碑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湖碑林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湖碑林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湖碑林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坠月楼 此楼建于1912年,它耸立城头,独树高标,与问津楼相呼应。每当月夜,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又因它三面凌空,檐牙高啄,好像蜗牛伸出头和触角一样,也叫“蜗角”。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问津楼  问津楼,语出《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后来,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也用过。本义是询问渡口,这里引申为探求路径、寻幽访胜的意思。此楼建于古城墙上,下有桂湖门通往郊外,登楼,可俯览湖光,辨识游踪。有人集升庵诗"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为楹联,是十分贴切的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桂林园  “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双城万里香”,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蜚声中外,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盛夏时节,独有的桂湖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金桂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铜桂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四川新都 <wbr>杨升庵祠及桂湖(清.国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