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城墙(明、清.国保)(三)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古时荆州称江陵,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其中的江陵即为荆州。唐朝诗仙李白一曲《下江陵》、诗圣杜甫一曲《望江陵》,使江陵美名载誉海内外,"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海内外华人无人不晓的名句。至于其他骚人墨客题咏江陵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江陵(荆州)县誌府城隍图
荆州之名出现很早,《尚书·禹贡》分全国为九州,荆州就是其中之一。可见荆州是一个大的地域,具体到荆州城来说,则是指江陵城,即一地两名。荆州虽早已闻名遐弥,但名声大振是在三国的时候。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
寅宾门
大东门,就是现在荆州城的寅宾门。古时,这是迎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城楼气势雄壮,瓮城也最大。城楼前有垛墙,后有宇墙,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还有马道。城墙两侧原来还设有箭楼,可惜因保存不善,已遭到损毁。 曾经的箭楼、炮台
大北门
朝宗楼重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公元1993年7月按原楼维修,朝宗楼为檐歇山代屋顶开间,进深各三间,四周有回廊,内部装修走马楼,高敞轩郎,巍峨壮观。登临北望,城内楼层鳞次栉比;城外古街得胜街与护城河。
大北门
荆州古城内有一条小胡同直通文庙,胡同名为三义街胡同。从前,传闻胡同正对着一座文庙,其中供有刘备、关羽、张飞神像,其神态是张、关“打架”,刘在当中劝解的姿态。传闻,张、关为他事发生争执,刘走至二人中间,两手分开他们,两人无法靠近对方,张、关佩服刘备,便拜刘为大哥,这便是“桃园三结义”典故的开始。
传说毕竟是传说,历史上,荆州古城大北门是城北的主要通道,直通荆襄古道。当时的三义街,是城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街道两侧店铺颇多,主要经营粮食、木器家具、陶瓷、饭庄、茶馆等,是农村土特产与城镇手工艺器具进行交易的集市,曾保持相当长的繁荣期。
大北门(拱极门)是荆州古城墙原有的6座城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拱极门,明代称拱辰门,俗称大北门,又称柳门,清代改用现名。朝宗楼重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公元1993年7月按原楼维修。
据记载,此门连接通往京师的大道,古时仕宦迁官调职,官员送行时常经此门,古人送别亲友习惯在此折柳条相赠,故名柳门。
苏轼《荆州十首》
新北门
大北门(拱极门)
大北门(拱极门)
隔河远眺大北门
小北门名为远安门,位于东首的城垣上,曾建有荆州最大的敌楼雄楚楼,取自杜甫《又作此奉卫王》诗:“西北楼成雄楚都”句,句中的“雄楚都”:即雄立楚都。江陵古时为楚国郢(音颖)都。全诗为:
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
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五代至北宋末期。《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今天还能看到雄楚楼外突的楼台和高高的台基,长宽分别为38米和30米。

荆州的六座瓮城都有“故事”,其中五座都是“屈曲而建”,即瓮城城门和“正门”都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五个箭楼城门一律向右“屈曲开门”,俗称“扭头门”。据考证,古代尚右,以右为上,名门望族称为“右族”,故古代遗风所致。其实“瓮”门与“正”门的相互“错位”,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敌军或者洪水长驱直入,正所谓“缓冲”作用,这也是古人的科学设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