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城墙(明、清.国保)(二)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荆州城的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汉代已有城墙。蜀将关羽、吴太守朱然,东晋桓温、梁元帝、南平王高季兴等,都对荆州进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毁。南宋淳熙年间,重修城墙,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荆州城。元末,朱无璋称吴王时,派员依旧基重建荆州城。明末,张南忠率义军攻占荆州城,将城墙拆毁多半。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荆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门:东门曰寅宾门,东南门(小东门)曰公安门,西门曰安澜门,南门曰南纪门,大北门曰拱极门,小北门曰远安门。荆州城现存砖砌城墙为明末清初建筑。

宾阳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重建,后损毁。,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

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8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

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










一进东门你就会看到这位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的故居
荆州老南门又称南纪门,位于南侧古城墙中部,是连通古城与城南开发区的便捷之路,两侧居住着数万居民。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
大门是王侯将相出入的时候开启的,小门是供百姓出入的。古代地位可见一斑。

在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因为他主张“联齐抗秦”的改革措施,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昏庸的怀王将他驱逐出境。当他走出南纪门,想起天地神灵和历代圣贤的故事,触动心弦的屈原站在壮观的门楼上大声喝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于是写就了中国最著名的长诗之一《天问》。
老南门城墙

屈原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当地名小吃荆州鱼糕,当属南纪门的鱼糕最正宗。相传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娥皇染疾喉咙肿痛,于是女英拜南纪门外渔民为师,用鱼、肉、莲子粉等蒸成鱼糕,娥皇吃后,病情迅速好转。此糕经后人不断改进,清朝时已被加入皇宫宴席,当地有“无糕不成席”的民谚。
荆州老南门
新南门(城墙里面是关羽祠)
南门(老城门中唯一的4个门洞)
南门(唯一的内外城门直通)
东南门(小东门)又称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荆州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城门下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船的码头石阶仍清晰可辨,
公安门袖珍型的瓮城




东南门(小东门)又称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荆州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城门下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船的码头石阶仍清晰可辨,

古时之城门上亦有“楚望楼”,现今早已不存。这是一座小小的城门,门前的瓮城也属袖珍型,荆州古城的瓮城都是将就地势而建,没有统一的大小与形状,小东门的位置紧贴护城河,城外空间有限,因而只能设置一座袖珍型的瓮城。
公元210年,立营公安县的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公安。以后刘备每由公安来荆州视察防务,都经水路,由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后人遂用刘备驻守之地的公安代称小东门。年深日久,小东门称谓淡化,公安门便成了惯称。
公安门侧畔的荆州护城河

《江陵县志》载:关羽镇守荆州时,所筑城墙乃是当时最坚固的城墙之一,而公安门,则是当时6个门中唯一的“水门”。为防东吴名为“水鬼”的特遣队偷城,筑水门时,不仅在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还在护城河内布有绳索,且挂有铃铛,“水鬼”一旦碰触铃响,城上军士即乱箭齐发。
清时御膳萧代掌厨曾在这里的“聚珍园”打工,第一次让平民尝到了皇家口味;著名书法家王遐举、爱新觉罗·溥杰、曹立庵也曾为此地的酒馆题字;世界冠军吉新鹏、影星袁泉等少时也在这里吃过“八宝饭”、“酥黄雀”等小吃。
从小东门再向前行约百米有座“藏兵洞”。这是荆州古城墙的独有设计,洞内还有小洞,小洞开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状的突出,三面墙体上均有射孔,可以发射暗箭对付攻城之敌,使之猝不及防。
古城的东南角有一座面积颇大的建筑遗址,其基座高出城墙地面约一米多,显然,古时的城墙曾在这里建有角楼。城墙本身也在此处折转向西,一座上了锁的铁栅栏门。栅栏门的后面就是古城南段城墙,城头墙垛全都破烂不堪


荆州古城的西门又叫安澜门,明代称龙山门。外面亦有瓮城,其形状也是迁就地势呈现为一个边墙略有弧度的正方形状,看似要比东门的瓮城更大。走出瓮城立马就是护城河,河畔绿树成荫,活化石“水杉”苍翠、挺拔,
西门古城墙

西门取名安澜门,这跟荆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长江流经荆州,看似水流平缓,其实险象环生。历朝历代,水患层出不穷。史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命名为安澜门。
西门城墙

今城门保存完好。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