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孔子与子路讨论管仲是否仁
这个故事取材于《孔子家语》,《论语》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只是文字更简短些。原文如下。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齐襄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公乃杀子纠,召忽死之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言无耻恶之心,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闇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白话翻译】
子路请教孔子:“管仲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应该算仁人呀!”
子路说:“管仲曾经游说齐襄公,齐襄公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说明他口才不够好;他想帮助公子糾做国君,却没能成功,说明他的本事不够好;他的家人留在齐国,死的死伤的伤,他好像没有忧愁悲伤,可见他是一个冷酷的人;他被抓起来了,装进囚车了,却好像不在乎,表明他这个人没有惭愧心,不知廉耻;后来,他又去为他曾经射杀过的敌人(齐桓公)做事,可见他是一个没有节操,不知忠贞的人。同样是辅臣,公子纠死了以后,召忽就自杀了,管仲却不去死,可见他不是一个忠诚的人。这是一个仁道的人该有的样子吗?”
孔子说:“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这是因为齐襄公愚昧昏暗;他要帮助公子糾做国君却没能成功,是时机不对,也是公子纠没有做国君的命;他的父母在齐国被杀而不忧伤,是他懂得审时度势;他身陷囹圄而泰然自若,是因为他识时务;他改事齐桓公,是因为他懂得变通;他不为公子纠而死,是他明白权衡生死的轻重。因为公子纠没有成为国君,管仲没有成为臣,(二人没有君臣名分)。管仲不拘泥于为主子殉死的道义绑架,不去死而要建立功名,这没有什么不正确的。召忽为公子纠殉死,虽有义名,人品不亏,但为了成仁却不能审時度势,做得有些过火(不必要),这种行为是不值得大加称赞的。”
在孔子看来,作为智者,要知道审时度势,作为一个仁者,要有使命感,要以社会大义取代个人荣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