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孔子眼中的真君子蘧伯玉
(2023-11-07 14:16:53)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论语》人物故事:孔子眼中的真君子蘧伯玉
一、蘧伯玉其人
蘧伯玉,即蘧瑗,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因贤德而闻名于诸侯。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吴国著名政治家季札访卫,拜访蘧伯玉、史鱼等后,称赞“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故”。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其家乡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蘧伯玉注重个人修养,是道德典范。《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二、《论语》中关于蘧伯玉的记载
1、《论语·卫灵公篇》第7章,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在《论语》一书中,他是孔子唯一一次公开称道为君子的人。由此可见,孔子对他是何等的尊敬。
2、《论语.宪问篇》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前一篇:《论语》人物故事:子见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