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卫国名臣孔文子
(2023-10-11 16:53:48)
二、其实,孔文字一生很复杂,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也有专横霸道的一面,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进行评价。
卫灵公晚年荒淫无道,无心理政,孔文子、祝鮀、王孙贾三人都是执事有方的朝廷重臣,他们忠于职守,勤勉为政,卫国才得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孔子此时寄居于卫,他对卫国政坛的情况一直比较关注,所以若干年后季康子问卫灵公何以能维持残败政局时,孔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显然,孔子想让季康子从卫灵公治国“不丧”中领悟到任用贤臣的道理。
三、卫灵公去世后,公孙辄继位,是为卫出公。此后数年间,原卫太子蒯聩与卫出公争夺君位,两股势力相互缠斗,把卫国政坛搅得乌烟瘴气。孔文子虽然不是卫国公室贵族,但是他与公室有联姻关系,他本人娶的是原卫太子蒯聩的姐姐,后来他又把他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另外一位公室贵族大叔疾。大叔疾原来娶的是宋大夫子朝的女儿,因为小姨子长得更迷人,他就把姊妹俩一并娶了回来。后来宋子朝谋反出奔宋国,孔文子就强迫大叔疾把宋子朝的两个女儿休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谁知大叔疾迷恋旧情,仍与原小姨子保持关系,还为她专门在犁邑(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西)建造了一个华丽的别宫,经常留宿于此。这件事情在卫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孔文子一怒之下,召回了自己女儿,还打算组织族人攻打大叔氏。孔子此时已经从陈国回到卫国,此前孔子与孔文子过从甚密,孔文子遇有难事就会去向孔子请教,这次他又专门去找孔子商量对策。孔子认为,贵族之间为了帷薄之事就诉诸武力,这是有违礼制的,不过他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局外人,显然不愿意去蹚这潭浑水,于是就推说道:“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胡簋”是礼器,这里代指各种礼仪。意思就是,我只知道礼仪方面的事情,不懂打打杀杀方面的事情。回到住所后,孔子立即让弟子准备车乘,打算尽快离开卫国,他对弟子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孔子把自己比喻为飞鸟,择善木而栖息,卫国虽然是一棵大树,但是贵族集团内部争斗得你死我活,毫无底线,结果必将是枝折树摧,所以他准备弃木而去,一飞了之。虽然孔文子一再挽留,但是孔子去意已决,当年年底,他就从卫国回到鲁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孔文子认真思考了孔子对他说的话,觉得攻打大叔氏确实风险太大,很有可能两败俱伤,所以放弃原先的计划。可是没过多久,大叔疾又与外州邑(今地不详)的女子私通,奸情败露后,他觉得没脸在卫国待下去了,就跑到宋国去了。大叔氏族人另立大叔疾的弟弟大叔遗为宗主,孔文子又立即把女儿孔姞嫁给大叔遗为妻。在这桩混乱的婚姻关系中,孔文子强拉硬配,出尔反尔,机关算尽,患得患失,至始至终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四、其实孔文子自己的私生活也比较混乱,他娶原卫太子蒯聩的姐姐为妻,生有一子,名曰孔悝。卫出公在位时期,孔悝受到重用,出任辅政国卿。孔氏族中有一个叫浑良夫的家臣,他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美男子,孔文子死后,他与孔文子夫人私通,并受夫人指使与蒯聩取得联络,两人订立盟誓,谋划重新夺回君位。在浑良夫的协助下,蒯聩顺利潜回卫都,制服孔悝,自立为君,是为卫后庄公。卫出公(蒯聩之子)失去国政后出奔鲁国避难。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父亲(卫后庄公)夺得儿子(卫出公)的权位,孔氏族内也形成对立:孔文子之子孔悝是辅佐卫出公的政卿,而他的夫人以及家臣浑良夫则是支持卫后庄公回国篡政的内应。君臣父子关系、婚姻血缘关系以及各种男女关系搅和在一起,然而孔文子于伦纪之间帏薄不修,礼义不崇,是非不明,实在是令人不齿,所以子贡对他受谥为“文”提出质疑。孔子则答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说辞实在是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