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之孔子:做大官的五年
(2023-08-24 10:10:06)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从51岁到55岁,孔子做了5年大官。在这5年里,孔子做了如下“丰功伟绩”。
一、51岁时,孔子得到机会,出任中都宰,很快升为司空、大司寇,升迁速度很快。
《史记 孔子世家》:
定公九年,阳虎奔于齐。其后,定公用孔子为中都宰。一年,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经过阳虎之乱后,鲁国掌权的三家有所收敛,鲁国国君有机会起用孔子。当时孔子51岁。开始,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由于政绩斐然,一年后,由司空升为大司寇。
鲁国国卿掌握在三家手里,世袭传承。季氏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应为小司空,属于下大夫层级。很快又升迁为司寇,《韩诗外传》载其命辞曰:“宋公之子,弗甫何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此是命卿之辞。这个时候,孔子列位于卿职。
《左传》定公十年:
夏,公会齐候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样,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此夹谷在山东泰安莱芜县。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在此。所谓相,乃为鲁君相礼,于一切盟会之仪作辅助也。春秋时,遇外交事,诸侯出境,相其君而行者非卿莫属。鲁自僖公而下,相君而出者皆属三家,皆卿职也。如鲁昭公如楚,孟僖子相,即其例。此次会齐于夹谷,乃由孔子相,此必孔子已为司寇之后。
三、54岁时,孔子主张堕三都,未能完成而离开
孔子为鲁司寇,其政治上之表现有两大事。其一为相定公与齐会夹谷,其二是堕三都。相夹谷在定公十年,堕三都在定公十二年。是年孔子54岁。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
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
《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为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堕三都之议至是受了大顿挫。
四、引荐孔门多名弟子出仕行道
那时费宰公山不狃已奔齐,季氏惩于其家臣之凶恶,于是选择孔子弟子闵子骞继任费宰。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居德行之科。然闵子坚决辞谢。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羔少孔子三十岁,与颜回同年。定公十二年,子羔年仅二十四。孔子欲其继续为学,不欲其早年出仕,说如此将要害了他。子路虽随口强辨,然亦终不果使。孔子当时虽为鲁司寇,献身政治,然群弟子相随,依然继续其二十年来所造成的一个学术团体精神,据此亦可想见。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华,公西赤,少孔子三十二岁。若以鲁定公十一年计,是年应二十一。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是年应二十四。皆甚年少。子华长于外交礼仪,适以有事,孔子使之于齐。冉有长理财,孔子使之掌经济出纳。冉有掌经济,乃近在孔子耳目之前。原思少孔子二十六岁,较冉有、子华年长,也不到三十岁。孔子使为家宰。是孔子为鲁司寇已引用了门下许多弟子。子路最年长,荐为季氏宰。原思(宪)、冉有、公西赤诸人则皆在身边录用。
闵子骞拒为费宰,孔子亦默许之。孔子盖欲留此辈作将来之大用。是孔子一面从事政治,一面仍用心留意在教育上。师弟子之间既严且和,行政一如讲学,讲学亦犹行政,亦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矣。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即原思,以贫见称,亦能高洁自守。孔子使为宰,与禄厚,原宪辞,若以为耻。故孔子告之,邦有道,固当出身任事,食禄非可耻。若邦无道,不能退身引避,仍然任事食禄,始可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之问,必在孔子为司寇时。是时三家擅权,政不在公室。君使臣以礼,则对臣当加制裁,始可使臣知有敬畏。臣事君以忠,则当对君有奉献,自削其私权益。孔子辞若和缓,但鲁之君臣俱受责备。孔子之主张堕三都,其措施亦即本此章之意。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当时用孔子者亦为季氏,非定公。而孔子预闻鲁政,乃欲抑私奉公,即抑季氏奉定公,由此可见孔子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