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之孟武伯:同一个问题,父子得到不同的答案
(2023-08-16 15:55:57)1、出自《论语.为政》篇,父子问孝于孔子,得到不同的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说】孟懿子的父亲是孟僖子。孟僖子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让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去拜孔子为师学礼。所以,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的回复只有两个字“无违”。有两层意思,字面上的意思简单、直接,就是让他遵从父亲的教导,好好学礼,遵守礼制。字面后面的意思是,批评孟氏弄权,把持朝政,违背周礼的各种行为。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平时为人骄奢淫逸,举止言行不检点。孔子此处的回答,也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是,一个孝子,父母只需担心他们的健康,人品处事等其他方面,都不会让父母操心。第二层意思是,为人子者若做了太多不义的行为,会让父母操心担忧,这是最大的不孝。孔子这是借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批评和教育他平时行为不检点。
孟懿子问孝,孔子告诫他不要违背。现在孟武伯来问孝了,孔子告诫他行事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除了为子女的疾病可能会有担心外,不再对其他方面有所担心,这才是孝道。父子俩问得是同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是因人而异。不是孔子自己对孝的理解前后不一,而是因为父子都是贵族,孟懿子拥有着管理国家的权力,所以孔子希望他能够依礼控制自己的行为,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礼乐制度。而孟武伯不同,他有父母管教着,所以孔子只告诫他不要成天惹是生非让父母为之操心,让“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孝顺了。
2、孟武伯问仁,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shèn)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shèn)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cháo),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我们知道,孟懿子比孔子小22岁,孟懿子的长子孟武伯小孔子40岁左右,所以,我们推断这次对话应当发生在孔子回国之后,当时孔子已68岁,孟武伯28岁左右。当时,子路、冉求、公西赤都因政绩突出而闻名,孟武伯很羡慕他们,于是问夫子他们算不算得上仁者?孔子如实回答,说他们各有所长,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仁是道德标准,要求很高,不是仅有才华和政绩就可以的称为仁者的。意思是希望孟武伯加强个人品行的修为,争取做个品行高尚的正人君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