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之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孔门最早一批贵族弟子

(2023-08-16 11:24:24)
标签:

历史

教育

文化

《论语》人物故事之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孔门最早一批贵族弟子

一、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简介

1、孟懿子(-前481年),姬姓,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懿,故又称孟懿子。他是鲁国卿孟僖子的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

2、南宫敬叔,姬姓,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阅或说,谥敬,是孟僖子的次子,孟懿子的弟弟。

3、尊父嘱,兄弟俩跟孔子学礼

孟僖子是鲁国的大臣,曾跟随鲁国君王出访外国,因不擅长外交礼节闹了不少笑话,深以为耻。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礼,此时孔子35岁,孟懿子只有13,他们兄弟俩算是孔子早期的贵族弟子。

据《左传》记载:孟僖子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二、《论语》故事

1、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洛邑,拜访老聃(老子)问礼

公元前538年,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老子)问礼。

2、孟懿子问孝。出自《论语.为政》篇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当时鲁国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把持朝政,常有僭越之行。对此,孔子非常不满,常常提出批评。孟懿子是孟孙氏的族长,当他问孝道时,孔子告诉他“无违”,既是对其问孝道的回答,也是劝告其要遵守礼法,不要有僭越之事;既要孝敬父母,也要忠于鲁国公室、忠于鲁国国君。

当时的鲁国君王是鲁昭公,但鲁国的国政被三个家族把持着,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他们都是鲁国王室成员,孟懿子属于孟孙氏家族。

他们三家虽然是大夫,但在葬礼和祭祀时却盗用国君和天子的仪礼,属于僭越礼制,所以孔子对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三家中,尤其是势力最大的季氏,更为猖獗,在《八佾(yì)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以《雍》彻,子曰:“相维辟(bì)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违礼不尊的行为。

3、孟懿子问礼。

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于阼者,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其有成,三加弥尊,导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庙,以祼享之,礼以将之,以金石之乐节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也.」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已,人君无所殊也.」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有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达而未幼.』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命,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此周公之制也.」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也?」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既醴,降自阼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朝服素毕,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为三,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緌也吾未之闻,今则冠而币之,可也.」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孔子曰:「周弁,殷哻,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緌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母追,夏后氏之道也.」

 4、孟懿子抵制堕郕邑,致使孔子“堕三都”失败,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不仅不把鲁国君和周礼制放在眼里,还把自己私邑的城墙修得又高又长,这些都是与周朝礼制不合的行为。孔子50多岁时当了鲁国的大司寇,下决心拆除这三家的城墙,史书上称之为“堕三都”,最后,由于孟懿子的不配合而宣告失败,更加深了孔子对孟懿子的不满。

因为孟懿子的背叛行为,孔门许多弟子不承认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进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及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开始时,三桓为了打击家臣势力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乱被平定。孟懿子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劝说下,暗中抵制堕郕邑。季孙氏和叔孙氏转而支持孟孙氏,致使“堕三都”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