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之多言而噪、孤独一叹司马牛
(2023-08-14 16:18:20)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 |
司马牛(?—前481)春秋末宋国人,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亦称司马耕、司马黎耕。孔子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多言而躁”。当其问仁时,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劝他沉住气,不要急着说话。
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其兄司马桓魋作乱于宋,司马牛坚决反对。其兄失败奔卫,他就离卫去齐;其兄奔齐,他又离齐奔吴,誓与其兄不共戴天。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绥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司马子”。
二、《论语》故事
《论语.颜渊》篇记载有司马牛问仁、问君的故事。
1、司马牛问仁: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2、司马牛问君子: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解说】
孔子往往通过具体事情、通过实际对话,教育弟子。因此,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问,答案不一样。针对性强,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教导他说“想成为一个仁者,说话要谨慎,不能急躁”。问他如何成为君子时,回复是,要加强修养,内省自修,不能整天忧心忡忡。理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谨言慎行,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点。一是司马牛多言而噪的性格缺陷,二是理解孔子教育弟子因材施教的方法。
3、司马牛之叹。
同样出自《论语.颜渊》篇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翻译】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解说】
司马牛之叹后来成为一句成语,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