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之樊迟:一个请教农事的学生
(2023-08-07 14:50:58)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 |
《论语》人物故事之樊迟:一个请教农事的学生
一、樊迟简介
樊须(公元前505年-?),姓樊,名须,字子迟,常称樊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春秋时期齐国人(也有说他是鲁国人)。《论语》中提及五次。
出身贫寒,喜欢读书,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特别爱提问。早年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入孔子门下,成为孔子的学生。樊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门弟子中佼佼者。孔子去世后兴办私学,传播孔子思想,影响较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奖和追封。
二、樊迟的故事
1、樊须有勇有谋,作战勇敢。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求率“左师”御敌,以他为车右,当时他才二十岁。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出战,冉求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鲁军大获全胜。
2、樊迟勤奋好学,特别喜欢提问。他四次向孔子请教“仁”。一见于《论语·雍也第六》: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二见于《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第三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按照朱子的解释,就是,聪明的做法是,对于鬼神抱着敬畏的态度,更多的精力用于做好人事。
4、樊迟兴趣广泛,对农稼和种菜都敢兴趣。《论语》里记载他请教学稼和种菜的故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其一、樊迟是个特别爱提问的学生,孔子知识渊博,通晓百科知识,所以,樊迟才会请教孔子“稼”和“圃”;其二,孔子强调君子之道,鄙视小人之术。在他看来,他的学生应该对如何成为“君子”感兴趣,而不应该在种田种菜等小事上浪费功夫。其三,在孔子看来,种田种菜是小人(平民)的工作,他的兴趣在于培养管理社会的君子。
5、他还向孔子问“孝”、“知”、“崇德、修业、辩惑”等问题,请教怎样提高品德、提升学业、明辨是非等,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学生。
三、樊迟的贡献
孔子去世后,樊迟同闵子(名损,字子骞)和宓子(名不齐,字子贱)在棠地、济水等地兴办私学,继承孔门事业,传播孔子思想。
四、历代追封
东汉明帝时,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樊迟被封为“樊伯”。宋真宗时,加封为“益都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益都侯”从祀孔子。
前一篇:《论语》人物故事之林放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