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之颜回: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弟子

(2023-07-24 10:14:51)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论语》人物故事之颜回: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弟子

一、颜回简介

颜回,名回,字子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第一名。被孔子视为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颜回少孔子30岁,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克己复礼”。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颜回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的贡献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讲学,传播孔子思想,培养儒学弟子;二是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还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重于立德。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自汉代起,颜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兖公”。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兖国公”。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加封“兖国复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复圣”。

二、颜回与夫子的经典对话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问仁,孔子不仅教授仁的定义,更强调生活中如何做。颜回接受夫子教诲,而且在生活中实践此工夫,其身心无时无刻不约束于礼之中,故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

  2、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3、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杇,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夫臧文仲之智而不容于鲁,抑有由焉,作而不顺,施而不恕也夫.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

参考译文:

颜回问孔子说:“臧文仲和臧武仲谁更加贤明?”孔子说:“臧武仲更贤明。” 颜回说:“世人称臧武仲为圣人,他自己却不能免于获罪,这样的智慧是不足以称赞的;喜好谈论兵法和征伐,却大败于邾国,这样的智慧是不足以称道的。臧文仲即使死了,他的思想是不朽的,哪里能找到不贤明之处?”
  孔子说:“人死了他的思想得以流传,这就是臧文仲能够成为臧文仲的原因。但是他有三件不仁的事和三件不明智德的事。如此,就不及臧武仲贤明了。”
  颜回问道:“能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使展禽居于下位,设置六关征收赋税,令妾在家做编制草席生意,这是三件不仁义的事;为卜龟设置豪华宫殿,纵容违背常序的祭祀,建祠庙令国人祭祀海鸟,这是三件不明智的事。臧武仲在齐国的时候,预感到齐国将有祸乱发生,所以拒绝接受齐国赏赐的田地,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样的智慧,明智者能做到都不容易。臧文仲如此明智,尚不能被鲁国所容纳,也是有原因的,他的所做所为施行起来不符合仁爱之道。《夏书》上说:‘想着什么,就一心扑在什么上,一切要顺从事理,合乎仁爱之道。’”
 
  4、颜回问于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5、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6、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6、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徃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7、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8、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1、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年四十一卒,孔子年七十一,在鲁哀公之十四年。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于颜渊独寄以传道之望,故孔子于其先卒而发此叹。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