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之冉有:孔门杰出的政事干才
一、冉有其人
冉有,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十哲之一,孔门政事科高材生。
冉求生性谦退,多才多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勇武善战,善于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14年的孔子。
冉有善于理财,曾因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批评。
自从东汉永平十五年,明帝刘庄东巡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弟子以后,他便与孔子一样受到祭祀和封赐。唐开元八年,唐玄宗李隆基诏称“十子”为“十哲”,改站像为坐像。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冉有为“徐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彭城公”。明嘉靖九年,更正祀典,改称为“先贤冉子”。清雍正七年,曲阜孔庙大成殿重建落成后,重塑冉求像,列十一哲第六。
二、冉有故事
《论语》中对冉有的记载共十六章。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怎样的先贤冉子呢?
(一)冉有性格谦和,遇事退让,这是他的不足,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有管理能力的干才。孔子对他十分肯定。冉有为当时的权臣季氏所用,为季氏势力的发展贡献很大。
1、季康子问孔子曰:“冉求仁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复问:“子路仁乎?”孔子对曰:“如求。”
2、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孔子高度评价冉有,说他在政治上很有天赋,多才多艺。
3、
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4、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
臧武仲的智慧,
孟公绰的克制,及
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5、冉有跟子路同属政事科高材生,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比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谦逊。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有一次,他们两个问到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是否该立即采取行动?”孔子对子路说:不能莽撞行事,你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是呀,既然听到了并认定合乎礼仪,就应该马上去做。事后,另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孔子回复说:冉有天性稳重迟缓,所以要鼓励他勇于实行,而子路好勇胜人,所以要加以抑制,让他学会凡事多问问兄长,不要莽撞行事。
6、冉有在求道方面,也表现为谦退的个性。有一回,冉有跟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励、指正他说:"能力不够总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现在自己却先为自己划定一个范围,停在那里不前进呀!"。对于冉有,孔子以鼓励他为主。
7、有一次,公西华出使齐,他替公西华的母亲申请“安家费”,所给的数目超过孔子所说的很多倍,孔子很不高兴,告诫他,“君子可周济穷迫的人,而不使富有的更富有”。
8、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仅没劝谏季氏减低人民赋税,还替他增加赋税,使他更富有。孔子听说后,很生气,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责冉有,同时也希望借此使季氏感悟。
9、另有一次,季氏将要政打
颛臾;冉有与
子路去见孔子;孔子指责他们不能及时的劝谏季氏。并且也教导他们治国安民的方法。
10、冉有的志向。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着孔子时,孔子就引导他们各自谈谈将来的志向,孔子问他们说:“如果将来有人能够知道你们而又能够用你们,你们究竟有什么本领可用呢?”当时冉有就回答说:“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兴礼作乐一类的事,那我就没有这本领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来设施了。”冉有的志趣是从政——算是一个君子儒。
11、有一次,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去,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冉有就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
(二)冉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带兵打仗,战胜齐国,深受孔子称赞。
前484年,冉有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孔子听说后,非常骄傲,称赞冉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真正的义勇之士。冉有改革军事装备,用矛於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称赞说:义也。
冉有对孔子也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冉有文武全才,政事和军事都取得非凡的成绩。有学者认为,他的政事可和颜回的仁、伊尹、姜尚的政绩相媲美,他的军事指挥才干出类拔萃,冉子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