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有子:形象与思想都像孔子
(2023-07-17 10:14:27)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 |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受儒教祭祀。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
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有若少孔子三十三岁,即公元前518年生人。关于其卒年,史无确载,只有《礼记·檀弓》一篇记载有“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
二、有子讲学,传授夫子思想,其门下弟子和曾子的弟子合作,编撰《论语》,传承孔子思想。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的相貌和言行举止都像孔子,而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孔子也是很尊敬的。但孔门另一位优秀弟子曾子反对此举,认为这样做对于准确传承夫子的思想不利。于是,有子和曾子的门生开始收集孔子和门下弟子及其他人讨论的言论,编撰成《论语》。因此,《论语》中除孔子之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两人尊称为子。而且,记载有若和曾参的言论也比其他弟子多一些。由此推论,《论语》一书主要由有子和曾子的门下弟子根据弟子们的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
三、有子的主要思想
1、孝悌为本
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具体手段,并认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所在。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人人做到“仁”。就“仁”的实现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应自孝亲入手,培育仁爱之心,由此向外推衍,进而守礼尊君,社会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显然,有若此论,正深得孔子的思想。
2、贵和有节
有若主张以和为贵,并有所发展,“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以和为贵,但不能因此而一味无原则地和合,要遵循礼的要求,达于中庸之道。
3、推崇礼义,持守中道
《论语·学而》篇记载,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若认为,守信与谦恭固然重要,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有若之言,与孔子之意相合。同样,谦恭也不可过度,否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故恭敬也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有若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认。
4、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若亦极重视富民。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四、《论语》中收录有子的言论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鲁哀公问有若:“遇到饥荒之年,国家经济困难,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听后很奇怪,说:“现在抽十分之二,国家都没有钱,怎么可以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手里有钱,国家怎么会没钱呢?如果百姓没有钱,您怎么可能有钱呢?”
有子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只有百姓富足,国君才能富足,国君和百姓是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