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贡和孔子

(2023-07-07 10:47:39)
子贡和孔子

一、子贡简介

端木赐(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子贡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

二、杰出外交家: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性格活泼,办事通达,善外交活动。据传,齐将伐鲁时,他游说于齐、吴、越等国之间,最后使吴国出兵伐齐,齐败而鲁国得救,晋强、吴破而越称霸。

【原文】

1、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徃,又弗许.子石请徃,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徃,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不若移兵于吴则易.」田常不悦,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缓师,吾请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齐国而私千乘之鲁,与吾争强,甚为王患之.且夫救鲁以显名,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吴王曰:「善,然吴常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后乃可.」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必私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之名,弃齐而伐小越,非勇也,勇而不计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且王必恶越,臣请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害越而名从诸侯以伐齐.」吴王悦,乃遣子贡之越.越王郊迎,而自为子贡御,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足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而后可,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乎,事未发而先闻者,危矣,三者举事之患矣.」勾践顿首曰:「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今大夫幸告以利害.」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申胥以谏死,大宰嚭用事,此则报吴之时也.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此圣人所谓屈节求其达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若胜,则必以兵临晋,臣还北请见晋君共攻之,其弱吴必矣.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弊焉.」越王顿首,许诺.子贡返五日,越使大夫文种,顿首言于吴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吴.」吴王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可乎?」子贡曰:「悉人之率众,又从其君,非义也.」吴王乃受越王卒,谢留勾践.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子贡遂北见晋君,令承其弊,吴晋遂遇于黄池,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始愿,若能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美言伤信,慎言哉.」

2、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被围时,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救。

三、子贡与孔子的情感格外深厚。

1、他曾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仞:古代度量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能。”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房屋的围墙来作比喻吧,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路过的人可以轻易看到房屋内的美好。孔夫子的墙壁高达万仞,如果不到门里,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屋内的绚丽多彩。有能力进门去的人并不多啊。所以,叔孙武叔会讲那样的话,他根本看不到夫子的博大精深了”

3、孔子死后,弟子皆“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而子贡又守墓三年,“庐于冢上凡六年”。

四、孔子与子贡对话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回答说:“有,恕道就是呀。自己不想要的,不可强加于别人。”

2、子贡问如何看待社会舆论对人的评价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如何?”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如何?”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乡里的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

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一定相反,小人憎恶君子也就像君子憎恶小人一样。要想探明真实的情况,要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3、子贡问政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於夫子,夫子曰:『政在節財.』魯君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諭臣.』葉公問政於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遠來.』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乎臺榭,淫于苑囿,五官伎樂,不解於時,一旦而賜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財.魯君有臣三人,內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諭臣.夫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詩云:『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此傷奢侈不節,以為亂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傷姦臣蔽主以為亂也;又曰:『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然而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

 

孔子说:“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办法当然不一样。齐国君主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修筑很多园林宫殿,声色享乐,无时无刻,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我会跟他讲为政在于节财。

鲁国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排斥诸侯国的宾客,混淆视听。因此,我的回答是:为政在于了解大臣。

楚国的情况是,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都想离开,不安心在此居住。针对这种情况,为政的重点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施政方针也不同。《诗经》上说:‘国家混乱国库空,从不救济我百姓。’这是哀叹奢侈浪费不节约资财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臣子不忠于职守,使国君担忧。’这是哀叹奸臣蒙蔽国君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兵荒马乱心忧苦,何处才是我归宿。’这是哀叹民众四处离散而导致国家动乱啊。考察这三种情况,根据政治的需要,方法难道能相同吗?”

4、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译文】

子贡要做信阳宰,临行前,向孔子辞别。孔子说:“勤勉谨慎地做事,尊奉天子,推行法令,不要侵夺、不要攻伐、不要暴虐、不要盗窃。”子贡说:“我从小就侍奉君子,怎么会犯盗窃的罪呢?”孔子说:“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是:用贤人取代贤人,就是侵夺;用不肖的人取代贤人,就是攻伐;没有事先明确法令就执行,就是暴虐;把好事据为己有,就是盗窃。这里说的盗不是指盗窃财物。

我听说,懂得为官之道的人,奉行法令使民众得利;不懂为官之道的人,利用法令侵害民众,这就是怨怒产生的根由。管理官吏最重要的是公平,管理财物最重要的是廉洁。廉洁公平是为官的操守,是不能更改的。

隐匿他人的优点,叫做蒙蔽贤人;彰扬别人的缺点,是小人的作为。对内不相互扶持,在外面却相互诽谤,这样就没法做到亲近和睦。赞扬别人的优点时,应该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真诚;诉说别人缺点时,好像批评自己一样。因此,做君子不能马虎,时时处处都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