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一种更清晰的方式来划分市场,分成资金面推动和基本面推动,主流和非主流;
近年来,“非主流”品种走强,但阶段性要考虑“主流”品种的反弹。另外,“资金面推动”的品种有可能持续占优,但“基本面驱动”品种也有机会阶段性反弹。
先看资金面推动的品种,双创50和中证1000。
以双创50代表成长股,成长股跟基本面和资金面都有关系:
1、选股层面,可以从基本面明显地选出这些成长股,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医药等行业,行业里面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很容易识别;
2、但是这些股票阶段性的涨跌,不完全由基本面业绩说了算,很大程度还是跟资金面有关。
另外,我认为成长股是A股的主流,是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品种。
本轮行情,大概率是“资金面推动”为主,基本面适度反弹,市场走势也阶段性回归“主流”,这3点都是有利于双创50代表的成长股。
从走势看,双创50至2021年高点算起的最大跌幅是61%,现在有大级别反弹的机会。中线,“924”第1波回到了0.382和0.5黄金分割位之间,回调之后,现在又重新逼近这一区间,这里需要看到明显放大的成交量,预计突破之后会大幅度加速,比如1个月上涨20%这种。
中证1000,代表小盘股,对于小盘股来讲,基本面就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1、成交量。“924”以来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2015年,但部分受到了量化基金的影响;
2、速度和上涨宽度。“924”以来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处于明确的加速上涨状态。而且“924”以来是个股普涨行情,上涨宽度非常好。
由于公募基金的颓势表现,投资者倾向于自己投资或转投量化基金,这些都有利于小盘股的表现。其中量化基金的影响分成2块,一是新增的量化基金能推动小盘股上涨,二是存量的量化基金会拉低小盘股的波动率。
从走势看,小盘股已经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线,进入上行趋势,大概率刷新2021年高点,但不一定能刷新2015年高点。
刚才分析了,资金面推动、基本面反弹、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都是利好双创50的。但中证1000只受益于资金面推动,“基本面反弹”和“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不是太有利于中证1000。所以,目前判断“924”以来的行情,应该是双创50强于中证1000的。目前,两者不相上下,双创50涨了54%,中证1000涨了58%,继续观察。
然后再看“基本面驱动”的沪深300,以及红利股、港股、美股、黄金等。
沪深300,代表大盘股,主要由基本面驱动,也是A股市场的主流,将受益于基本面反弹和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也就是沪深300和中证1000的情况正好相反。在A股,大盘股和小盘股基本是“水火不容”的,除了2007年那种超级大牛市;
从走势看,沪深300也是2021年以来大幅超跌,具有大级别反弹的逻辑,这点与科创50是一样的。不过相比于双创50的跌幅(-61%)和目前的位置(0.382黄金分割位),沪深300的跌幅更小(-47%),目前反弹也接近0.5黄金分割位,而且它0.618黄金分割位上方还有套牢筹码,所以预计沪深300不会加速反弹。
红利股:
1、基本面驱动。但不是正向的,而是反向的。就像一个不论考试难度如何,次次考试都保证60分的学生,它的成绩好坏取决于别的考生成绩。考试越难,别的考生成绩越差,就显得60分很高;
2、非主流。近3年红利股大幅上涨,但几乎没有带动任何A股指数有所表现。
成长股和红利股也是“水火不容”的,近年来成长股弱,红利股强。但个人认为,成长股走弱是“因”,红利股走强是“果”,成长股是主流并占据主导地位。
从走势看,红利股2020年以来就依托3年均线缓慢上涨。但也不是说成长股上涨,红利股就必须下跌,红利股维持其缓慢上涨也是可以的,比如2020~2021年的时候。
将港股定义为非主流,不是说它跟A股“水火不容”,而是对主要投资A股的投资者来讲,港股、美股这些品种自然就成为了非主流;
港股近3年的强势,主要由2块驱动,一是红利股走强,二是科技股反弹。港股红利股与A股红利股区别不大,不赘述。
看一下港股科技股:
现在有不少机构投资者看好以及大幅加仓港股,实际上,现在A股这种资金面推动的行情,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来讲,是比较难应对的,这些资金选择估值更低的港股是合理的。但问题就在于,潜在的基本面复苏不是本轮行情的主线。随着双创50和中证1000的走强,此前2~3年A股的资金持续外溢到港股的情况,也有停滞的迹象,尤其,如果双创50加速上涨,很可能会吸血港股科技股;
从走势来讲,一方面,港股科技股与双创50是接近的,近4年最大跌幅69%,现在反弹回0.382黄金分割位。另一方面,港股科技股和双创50也会形成竞争关系,买这2种股票的资金,本质是同一类资金。
美股。重点关注美股对A股的影响:
从基本面的角度,如果美国基本面崩盘,肯定带崩全球经济,中美基本面当然也会同步。但在美国基本面不崩盘的前提下,个人认为,中美基本面很可能不会同步,影响应该不大;
走势的角度,美股本身处于绝对高位,加速上涨的概率很小,出现加速上涨的话,对A股是不利的,会吸血A股。美股快速暴跌的概率不算很小,美股一旦出现暴跌,历史上对A股更为不利。当然,更大的概率,美股应该是慢速的上涨或调整,对于A股投资者来讲,就不是很有必要这个时候掺和美股,这是对A股有利的,只要A股自己的主流品种(比如双创50)加速突破,就不会受美股影响,甚至会吸引部分资金回流。
黄金。本轮上涨跟过去50年的上涨有所区别,就是触及了美元体系的稳定性,反映了美元体系稳定性的下降,对美国基本面是巨大的威胁。但美元体系稳定性下降是“因”,黄金上涨是“果”,黄金走势是很好的观察指标;
从走势来看,黄金处于绝对高位,找不到太多理由去配置。但只要黄金维持高位,不需要继续上涨,就对黄金股有利,黄金股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再细分到板块,现在人工智能板块是最火爆的板块,它本身正在由“非主流”(因为2021年行情表现很弱),逐渐转为“主流”;
基本面,人工智能股票的业绩确实在增长,这种情况很类似2019~2021年的“新半军”,但也有2个不同,一是人工智能行业更市场化,二是龙头股不在A股;
从走势来看,突破了2015年和2020年高点,成交额也非常大,走势方面问题不大。潜在问题主要有2个,一是2022年以来的上涨时间过长,二是“924”以来上涨速度放缓(不如2022年快)。
新半军+医药,是主流板块,也是成交额仅次于人工智能的热门板块;
基本面,这些行业明显由国内政策推动,主要的龙头股也在A股。国内政策“924”宏观大转向+局部“反内卷”,都有利于提高“新半军”和医药行业的确定性。但问题是,虽然基本面阶段性反弹的确定性较高,但基本面很可能还没有趋势性地好转;
走势来看,依托8年均线长期上涨的格局没有改变。问题是,“924”以来的反弹幅度力度偏弱,成交额偏低(相对于2021年的新半军+医药和现在的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来一波放量的大涨。
2021年以来,红利股和人工智能板块是最强的2个板块,但是也可以看到它们对沪深300的影响力并不算大。当然,它们现在的影响力肯定比2021年大,但并不确定它们会向上还是向下发挥这种更大的影响力。
很典型的,就是酿酒股2021年涨至历史新高之后,开始发挥向下的影响力,酿酒股至今都不能确定2021年以来的调整结束;
新半军和医药股,现在看来在沪深300里面的影响力较大。实际上,沪深300这种主流指数是“追涨杀跌”的模式,涨幅越大的板块,权重上升得越快。要这种指数持续上涨,很重要的就是影响力大的龙头板块保持稳定,而不是走马灯式地追涨杀跌。
券商股,它的基本面可以理解为是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面,现在A股成交额是超过2015年和2021年的。另外就是它自身的状况,包括资本市场的地位提升,以及行业内的并购重组趋势,都是有利的。不利之处,就是“看天吃饭”的属性仍然存在,以及在金融业地位和水平都有待提升;
走势来看,跟中证1000区别不大,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上涨速度有超过2021年的迹象,成交额也略大于2021年。而且,券商股选股的难度比中证1000小100倍不止。
目前来看,最看好的是双创50代表的成长股,包括新半军+医药条线,以及人工智能条线;
目前重仓的4只芯片股,仓位54%,主要还是新半军+医药的条线,我认为这条线的确定性更强;
至于人工智能板块,后面有机会参与:
1、中线,这里至少有15%的仓位可以转移到人工智能,到时候根据行情演进的情况来判断;
2、长线,等待人工智能板块回调1~2年,可参与;
3、人工智能行业本身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格局未定,就算是英伟达,几年前也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股票(以后英伟达也不一定算什么人工智能股,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芯片股)。目前重仓的芯片股,自身也极大概率会涉足人工智能业务,自动转为人工智能板块。
自选的互联网券商股,仓位32%,它就是很典型的,能在不同风格自动切换的股票;
较长时期以来,它是跟随新半军+医药这条线的,它本身就直接是创业板的第2权重股。但“924”以来,它又能切换到人工智能、券商股这些不同的条线。
自选有色股,仓位14%,包括铝业股9%和黄金股5%;
目前是将有色股当作红利股来配置的,首先它与A股主流指数不同步,可以分散风险。其次它的表现不仅强于红利股,甚至不输于美股标普500指数。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4%+券商股32%+有色股14%;
短线,主要关注双创50等成长性指数,能否放量加速上涨,比如1个月上涨20%。以及券商股这种风向标,上涨是否加速;
长线,主要观察中证1000等资金面推动的指数,上涨是否继续加速(目前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行情),并且在适当的时间重新关注风险(通过观察其2年均线偏离度)。
【阿令】更清晰地划分市唱—20250812
尝试用一种更清晰的方式来划分市场,分成资金面推动和基本面推动,主流和非主流;
近年来,“非主流”品种走强,但阶段性要考虑“主流”品种的反弹。另外,“资金面推动”的品种有可能持续占优,但“基本面驱动”品种也有机会阶段性反弹。
先看资金面推动的品种,双创50和中证1000。
以双创50代表成长股,成长股跟基本面和资金面都有关系:
1、选股层面,可以从基本面明显地选出这些成长股,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医药等行业,行业里面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很容易识别;
2、但是这些股票阶段性的涨跌,不完全由基本面业绩说了算,很大程度还是跟资金面有关。
另外,我认为成长股是A股的主流,是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品种。
本轮行情,大概率是“资金面推动”为主,基本面适度反弹,市场走势也阶段性回归“主流”,这3点都是有利于双创50代表的成长股。
从走势看,双创50至2021年高点算起的最大跌幅是61%,现在有大级别反弹的机会。中线,“924”第1波回到了0.382和0.5黄金分割位之间,回调之后,现在又重新逼近这一区间,这里需要看到明显放大的成交量,预计突破之后会大幅度加速,比如1个月上涨20%这种。
中证1000,代表小盘股,对于小盘股来讲,基本面就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1、成交量。“924”以来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2015年,但部分受到了量化基金的影响;
2、速度和上涨宽度。“924”以来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处于明确的加速上涨状态。而且“924”以来是个股普涨行情,上涨宽度非常好。
由于公募基金的颓势表现,投资者倾向于自己投资或转投量化基金,这些都有利于小盘股的表现。其中量化基金的影响分成2块,一是新增的量化基金能推动小盘股上涨,二是存量的量化基金会拉低小盘股的波动率。
从走势看,小盘股已经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线,进入上行趋势,大概率刷新2021年高点,但不一定能刷新2015年高点。
刚才分析了,资金面推动、基本面反弹、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都是利好双创50的。但中证1000只受益于资金面推动,“基本面反弹”和“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不是太有利于中证1000。所以,目前判断“924”以来的行情,应该是双创50强于中证1000的。目前,两者不相上下,双创50涨了54%,中证1000涨了58%,继续观察。
然后再看“基本面驱动”的沪深300,以及红利股、港股、美股、黄金等。
沪深300,代表大盘股,主要由基本面驱动,也是A股市场的主流,将受益于基本面反弹和市场阶段性回归主流,也就是沪深300和中证1000的情况正好相反。在A股,大盘股和小盘股基本是“水火不容”的,除了2007年那种超级大牛市;
从走势看,沪深300也是2021年以来大幅超跌,具有大级别反弹的逻辑,这点与科创50是一样的。不过相比于双创50的跌幅(-61%)和目前的位置(0.382黄金分割位),沪深300的跌幅更小(-47%),目前反弹也接近0.5黄金分割位,而且它0.618黄金分割位上方还有套牢筹码,所以预计沪深300不会加速反弹。
红利股:
1、基本面驱动。但不是正向的,而是反向的。就像一个不论考试难度如何,次次考试都保证60分的学生,它的成绩好坏取决于别的考生成绩。考试越难,别的考生成绩越差,就显得60分很高;
2、非主流。近3年红利股大幅上涨,但几乎没有带动任何A股指数有所表现。
成长股和红利股也是“水火不容”的,近年来成长股弱,红利股强。但个人认为,成长股走弱是“因”,红利股走强是“果”,成长股是主流并占据主导地位。
从走势看,红利股2020年以来就依托3年均线缓慢上涨。但也不是说成长股上涨,红利股就必须下跌,红利股维持其缓慢上涨也是可以的,比如2020~2021年的时候。
将港股定义为非主流,不是说它跟A股“水火不容”,而是对主要投资A股的投资者来讲,港股、美股这些品种自然就成为了非主流;
港股近3年的强势,主要由2块驱动,一是红利股走强,二是科技股反弹。港股红利股与A股红利股区别不大,不赘述。
看一下港股科技股:
现在有不少机构投资者看好以及大幅加仓港股,实际上,现在A股这种资金面推动的行情,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来讲,是比较难应对的,这些资金选择估值更低的港股是合理的。但问题就在于,潜在的基本面复苏不是本轮行情的主线。随着双创50和中证1000的走强,此前2~3年A股的资金持续外溢到港股的情况,也有停滞的迹象,尤其,如果双创50加速上涨,很可能会吸血港股科技股;
从走势来讲,一方面,港股科技股与双创50是接近的,近4年最大跌幅69%,现在反弹回0.382黄金分割位。另一方面,港股科技股和双创50也会形成竞争关系,买这2种股票的资金,本质是同一类资金。
美股。重点关注美股对A股的影响:
从基本面的角度,如果美国基本面崩盘,肯定带崩全球经济,中美基本面当然也会同步。但在美国基本面不崩盘的前提下,个人认为,中美基本面很可能不会同步,影响应该不大;
走势的角度,美股本身处于绝对高位,加速上涨的概率很小,出现加速上涨的话,对A股是不利的,会吸血A股。美股快速暴跌的概率不算很小,美股一旦出现暴跌,历史上对A股更为不利。当然,更大的概率,美股应该是慢速的上涨或调整,对于A股投资者来讲,就不是很有必要这个时候掺和美股,这是对A股有利的,只要A股自己的主流品种(比如双创50)加速突破,就不会受美股影响,甚至会吸引部分资金回流。
黄金。本轮上涨跟过去50年的上涨有所区别,就是触及了美元体系的稳定性,反映了美元体系稳定性的下降,对美国基本面是巨大的威胁。但美元体系稳定性下降是“因”,黄金上涨是“果”,黄金走势是很好的观察指标;
从走势来看,黄金处于绝对高位,找不到太多理由去配置。但只要黄金维持高位,不需要继续上涨,就对黄金股有利,黄金股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再细分到板块,现在人工智能板块是最火爆的板块,它本身正在由“非主流”(因为2021年行情表现很弱),逐渐转为“主流”;
基本面,人工智能股票的业绩确实在增长,这种情况很类似2019~2021年的“新半军”,但也有2个不同,一是人工智能行业更市场化,二是龙头股不在A股;
从走势来看,突破了2015年和2020年高点,成交额也非常大,走势方面问题不大。潜在问题主要有2个,一是2022年以来的上涨时间过长,二是“924”以来上涨速度放缓(不如2022年快)。
新半军+医药,是主流板块,也是成交额仅次于人工智能的热门板块;
基本面,这些行业明显由国内政策推动,主要的龙头股也在A股。国内政策“924”宏观大转向+局部“反内卷”,都有利于提高“新半军”和医药行业的确定性。但问题是,虽然基本面阶段性反弹的确定性较高,但基本面很可能还没有趋势性地好转;
走势来看,依托8年均线长期上涨的格局没有改变。问题是,“924”以来的反弹幅度力度偏弱,成交额偏低(相对于2021年的新半军+医药和现在的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来一波放量的大涨。
2021年以来,红利股和人工智能板块是最强的2个板块,但是也可以看到它们对沪深300的影响力并不算大。当然,它们现在的影响力肯定比2021年大,但并不确定它们会向上还是向下发挥这种更大的影响力。
很典型的,就是酿酒股2021年涨至历史新高之后,开始发挥向下的影响力,酿酒股至今都不能确定2021年以来的调整结束;
新半军和医药股,现在看来在沪深300里面的影响力较大。实际上,沪深300这种主流指数是“追涨杀跌”的模式,涨幅越大的板块,权重上升得越快。要这种指数持续上涨,很重要的就是影响力大的龙头板块保持稳定,而不是走马灯式地追涨杀跌。
券商股,它的基本面可以理解为是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面,现在A股成交额是超过2015年和2021年的。另外就是它自身的状况,包括资本市场的地位提升,以及行业内的并购重组趋势,都是有利的。不利之处,就是“看天吃饭”的属性仍然存在,以及在金融业地位和水平都有待提升;
走势来看,跟中证1000区别不大,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上涨速度有超过2021年的迹象,成交额也略大于2021年。而且,券商股选股的难度比中证1000小100倍不止。
目前来看,最看好的是双创50代表的成长股,包括新半军+医药条线,以及人工智能条线;
目前重仓的4只芯片股,仓位54%,主要还是新半军+医药的条线,我认为这条线的确定性更强;
至于人工智能板块,后面有机会参与:
1、中线,这里至少有15%的仓位可以转移到人工智能,到时候根据行情演进的情况来判断;
2、长线,等待人工智能板块回调1~2年,可参与;
3、人工智能行业本身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格局未定,就算是英伟达,几年前也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股票(以后英伟达也不一定算什么人工智能股,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芯片股)。目前重仓的芯片股,自身也极大概率会涉足人工智能业务,自动转为人工智能板块。
自选的互联网券商股,仓位32%,它就是很典型的,能在不同风格自动切换的股票;
较长时期以来,它是跟随新半军+医药这条线的,它本身就直接是创业板的第2权重股。但“924”以来,它又能切换到人工智能、券商股这些不同的条线。
自选有色股,仓位14%,包括铝业股9%和黄金股5%;
目前是将有色股当作红利股来配置的,首先它与A股主流指数不同步,可以分散风险。其次它的表现不仅强于红利股,甚至不输于美股标普500指数。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4%+券商股32%+有色股14%;
短线,主要关注双创50等成长性指数,能否放量加速上涨,比如1个月上涨20%。以及券商股这种风向标,上涨是否加速;
长线,主要观察中证1000等资金面推动的指数,上涨是否继续加速(目前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行情),并且在适当的时间重新关注风险(通过观察其2年均线偏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