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升浪的通常特征有,成交量大,上涨速度快/涨幅大,个股普涨。观察中证500:
其成交量受量化基金影响较小,近1个月的成交额不仅小于"924",而且小于年初的DeepSeek反弹;
中证500的走势也几乎没有受国家队影响,近1个月的反弹速度也是慢于年初的DeepSeek反弹;
然后,近1个月的反弹分化比较厉害,多数是"924"行情的弱势板块在补涨。
大体上,可以认为现在不处于主升浪。
长线,仍然观察中证500,显然可以认为2015年那波行情是主升浪,成交量大,上涨速度快/涨幅大,个股普涨;
2021年那一波反弹则不是主升浪,上涨速度慢/涨幅小,个股分化;
过去10个月的行情,成交量很大,已经超过了2015年。但上涨速度偏慢,仅与2020年相当,个股分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总的来看,中证500过去1个月不处于短线主升浪,过去10个月也不处于长线主升浪。但是,预测的角度,本轮长线必然是主升浪,所以要求后续走势一定要加速,可以直接加速,也可以略作调整(毕竟也反弹了3个多月)再加速。
深证100指数,历史上的底部就是2种情况,一种是"V型",另一种是复杂底部震荡,而且这2种情况是交替出现的。
操作的角度,V型底是很适合操作的,一旦抄底成功,不仅买入的位置低,而且后续的上涨时间很长;
复杂底就正好相反,比如2011~2014年底部,一方面不容易抄到最低点,另一方面什么时间抄底的区别也不是很大。向上突破底部震荡的时候追涨,反而是最有效率的。2014年突破底部区域之后,的确是急涨走势,但是仅过了6个月就见顶了,以至于当时很多股民是有点懵的,感觉牛市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但实际上,当时在底部震荡了3年,严格来讲,至少后面的1.5年是算在牛市期的,也就是2013年6月~2015年6月,牛市持续是满了2年的,只不过大部分股民的直接感受是牛市只持续了半年。
这一次,2022~2025年也已经在底部区域震荡了3年,如果向上突破,一方面大概率会出现急涨(但不一定刷新2021年历史高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防半年之后见顶(也就是2026年初)。观察其历史上的4次顶部,也是"倒V"型和复杂顶部交替出现,这次多半是"倒V"型的顶部。
科技股,可以换一种"模式"去观察,它大体上是"长期震荡蓄势→脉冲式上涨→长期震荡蓄势"的循环。现在可以看作是2020~2025年震荡蓄势了5年,向上突破则有机会出现类似2000年和2015年的行情;
如何把握这样的脉冲走势,却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脉冲式的急涨,不是那么容易坚定持股,这不像美股那种慢牛行情。另一方面,这些科技股仍然具有较强的投机属性,基本面不是那么扎实;
何况前面的一段刚刚分析了,这次行情的顶部可能是"倒V"型,类似2015年那种,怎么及时逃顶也是个难题。
券商股也是长期蓄势,然后脉冲式上涨的模式,而且更加明显;
2015~2024年已经蓄势了9年,积聚能量不可能这么少,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反弹。合理的目标应该是2015年高点,还有不少于100%的空间。
新半军,不是脉冲上涨的模式,而是依托8年均线的持续上涨,这波长期上涨的动能来自于1993~2005年长达12年的调整蓄势,现在需要观察那12年蓄积的上升动能,是否在2021年耗尽,如果耗尽,现在这次反弹将无法向上远离8年均线,并在某个时间会跌破8年均线。反之,如果认为上升动能还没有耗尽,现在就要守住8年均线,并加速上涨,从而向上远离8年均线。
有色股,目前看来也有机会脱离脉冲式上涨的模式,它2007~2020年蓄势了13年,2020年以来趋向于依托8年均线持续上涨,目前仅持续了5年,上升动能应该没有耗尽。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2%+券商股33%+有色股15%;
短线,现在不是主升浪,但预测会进入,或调整之后,下一波进入主升浪;
长线,预计突破之后会有急升走势,并预防"倒V"型的顶部;
科技股+券商股,预计是脉冲式上涨的模式,这块配置了1/3仓位,而且配置的某互联网券商股本身也具有科技股属性;
新半军+有色股,预计是依托8年均线的持续上涨模式,这块配置了2/3仓位,其中有色股比较确定仍然处于上升期,新半军需要一段观察期(观察是否加速上涨,向上远离8年均线)。
【阿令】现在不处于主升浪——20250724
主升浪的通常特征有,成交量大,上涨速度快/涨幅大,个股普涨。观察中证500:
其成交量受量化基金影响较小,近1个月的成交额不仅小于"924",而且小于年初的DeepSeek反弹;
中证500的走势也几乎没有受国家队影响,近1个月的反弹速度也是慢于年初的DeepSeek反弹;
然后,近1个月的反弹分化比较厉害,多数是"924"行情的弱势板块在补涨。
大体上,可以认为现在不处于主升浪。
长线,仍然观察中证500,显然可以认为2015年那波行情是主升浪,成交量大,上涨速度快/涨幅大,个股普涨;
2021年那一波反弹则不是主升浪,上涨速度慢/涨幅小,个股分化;
过去10个月的行情,成交量很大,已经超过了2015年。但上涨速度偏慢,仅与2020年相当,个股分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总的来看,中证500过去1个月不处于短线主升浪,过去10个月也不处于长线主升浪。但是,预测的角度,本轮长线必然是主升浪,所以要求后续走势一定要加速,可以直接加速,也可以略作调整(毕竟也反弹了3个多月)再加速。
深证100指数,历史上的底部就是2种情况,一种是"V型",另一种是复杂底部震荡,而且这2种情况是交替出现的。
操作的角度,V型底是很适合操作的,一旦抄底成功,不仅买入的位置低,而且后续的上涨时间很长;
复杂底就正好相反,比如2011~2014年底部,一方面不容易抄到最低点,另一方面什么时间抄底的区别也不是很大。向上突破底部震荡的时候追涨,反而是最有效率的。2014年突破底部区域之后,的确是急涨走势,但是仅过了6个月就见顶了,以至于当时很多股民是有点懵的,感觉牛市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但实际上,当时在底部震荡了3年,严格来讲,至少后面的1.5年是算在牛市期的,也就是2013年6月~2015年6月,牛市持续是满了2年的,只不过大部分股民的直接感受是牛市只持续了半年。
这一次,2022~2025年也已经在底部区域震荡了3年,如果向上突破,一方面大概率会出现急涨(但不一定刷新2021年历史高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防半年之后见顶(也就是2026年初)。观察其历史上的4次顶部,也是"倒V"型和复杂顶部交替出现,这次多半是"倒V"型的顶部。
科技股,可以换一种"模式"去观察,它大体上是"长期震荡蓄势→脉冲式上涨→长期震荡蓄势"的循环。现在可以看作是2020~2025年震荡蓄势了5年,向上突破则有机会出现类似2000年和2015年的行情;
如何把握这样的脉冲走势,却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脉冲式的急涨,不是那么容易坚定持股,这不像美股那种慢牛行情。另一方面,这些科技股仍然具有较强的投机属性,基本面不是那么扎实;
何况前面的一段刚刚分析了,这次行情的顶部可能是"倒V"型,类似2015年那种,怎么及时逃顶也是个难题。
券商股也是长期蓄势,然后脉冲式上涨的模式,而且更加明显;
2015~2024年已经蓄势了9年,积聚能量不可能这么少,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反弹。合理的目标应该是2015年高点,还有不少于100%的空间。
新半军,不是脉冲上涨的模式,而是依托8年均线的持续上涨,这波长期上涨的动能来自于1993~2005年长达12年的调整蓄势,现在需要观察那12年蓄积的上升动能,是否在2021年耗尽,如果耗尽,现在这次反弹将无法向上远离8年均线,并在某个时间会跌破8年均线。反之,如果认为上升动能还没有耗尽,现在就要守住8年均线,并加速上涨,从而向上远离8年均线。
有色股,目前看来也有机会脱离脉冲式上涨的模式,它2007~2020年蓄势了13年,2020年以来趋向于依托8年均线持续上涨,目前仅持续了5年,上升动能应该没有耗尽。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2%+券商股33%+有色股15%;
短线,现在不是主升浪,但预测会进入,或调整之后,下一波进入主升浪;
长线,预计突破之后会有急升走势,并预防"倒V"型的顶部;
科技股+券商股,预计是脉冲式上涨的模式,这块配置了1/3仓位,而且配置的某互联网券商股本身也具有科技股属性;
新半军+有色股,预计是依托8年均线的持续上涨模式,这块配置了2/3仓位,其中有色股比较确定仍然处于上升期,新半军需要一段观察期(观察是否加速上涨,向上远离8年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