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50成为了短期的领涨指数,接下来将进入过去4年的密集套牢区,回到套牢区的中间位置和上沿,将继续反弹13%和25%;
从中期走势看,这波反弹应该是2021年那波强势股的超跌反弹,最明显的是单日大涨的新能源(光伏)板块,是过去4年的深度超跌板块;
基本面的角度,这些板块是内卷的重灾区,而且是由政策推动的产能过剩行业,那么“反内卷”政策会有一定的效果。
另一条线路是2015年强势股,包括科技股、券商股、小盘股等等,重点就是押注过去10年的下跌趋势结束;
这些板块更适合从资金面和概念炒作的角度去考虑,需要看到成交量的放大。
还有一条线路是2007年的强势股,包括银行股、资源股等传统行业,以红利股的身份归来;
2020年3月份以来,红利股摆脱了2007~2020年的暴涨暴跌走势,进入了美股式的单边上涨模式,应该是反映了疫情以后的经济变化,预期降低了。
新半军,2005~2021年,依托8年均线,16年上涨44倍(年化27%),从成长股的角度看,上涨时间不算长,涨幅也不算大;
这些行业目前仍然依赖政策驱动,形成了产能过剩和内卷,股价也跌回到8年均线。现在实施“反内卷”政策,可以观察它们的反弹力度。
消费医药,1994~2021年,依托8年均线,27年上涨464倍(所以才说新半军16年上涨44倍不算过分),年化26%;
但尴尬的是,消费医药2021年以来的下跌幅度不算大,尤其是下跌速度不快,所以也不容易快速反弹,现在还“赖在”8年均线上。这些行业并不依赖政策驱动,“反内卷”政策也未必能立竿见影;
从超长线来看,不得不提防上涨时间过长的问题。消费医药上涨了27年,即使是以慢牛而著称的美股,27年也是很长时间了。
人工智能板块,有突破过去10年横盘的迹象,如果能够放量以及加速上涨,那中线和短线参与一些中小盘的人工智能股票,还是可行的;
长线来看,大盘的人工智能股票勉强算是依托8年均线上涨,2005~2025年,20年上涨24倍,年化17%,比前述新半军和消费医药慢很多。(如果从1994年算起,31年上涨84倍,年化15%,就更慢了)
基本面的角度,参考2000年PC互联网浪潮和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假设2030年前后人工智能的渗透率大幅提高,那么这5年(2025~2030年)行情还是会有的,重点就是看哪些类型的股票会受益;
现在炒作的人工智能股票,主要还是偏中上游的、云端的硬件类公司。未来5年,假设人工智能的渗透率提高,必然是在边缘计算和端侧计算发力,因为人工智能浪潮的本质是“物联网”,要实打实渗透进工厂的车间和设备,智能汽车的中控台和底盘,而不是在手机上回答“人”的几个问题,帮“人”写点PPT。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52%+券商33%+有色15%;
大体来讲,近期强势的创业板50,目前还是反弹逻辑,针对2021年以来的大幅下跌进行反弹。近期弱势的科创50,反而是牛市逻辑,一旦突破过去9个月的横盘,很可能形成牛市行情。
【阿令】周三策略——20250709
创业板50成为了短期的领涨指数,接下来将进入过去4年的密集套牢区,回到套牢区的中间位置和上沿,将继续反弹13%和25%;
从中期走势看,这波反弹应该是2021年那波强势股的超跌反弹,最明显的是单日大涨的新能源(光伏)板块,是过去4年的深度超跌板块;
基本面的角度,这些板块是内卷的重灾区,而且是由政策推动的产能过剩行业,那么“反内卷”政策会有一定的效果。
另一条线路是2015年强势股,包括科技股、券商股、小盘股等等,重点就是押注过去10年的下跌趋势结束;
这些板块更适合从资金面和概念炒作的角度去考虑,需要看到成交量的放大。
还有一条线路是2007年的强势股,包括银行股、资源股等传统行业,以红利股的身份归来;
2020年3月份以来,红利股摆脱了2007~2020年的暴涨暴跌走势,进入了美股式的单边上涨模式,应该是反映了疫情以后的经济变化,预期降低了。
新半军,2005~2021年,依托8年均线,16年上涨44倍(年化27%),从成长股的角度看,上涨时间不算长,涨幅也不算大;
这些行业目前仍然依赖政策驱动,形成了产能过剩和内卷,股价也跌回到8年均线。现在实施“反内卷”政策,可以观察它们的反弹力度。
消费医药,1994~2021年,依托8年均线,27年上涨464倍(所以才说新半军16年上涨44倍不算过分),年化26%;
但尴尬的是,消费医药2021年以来的下跌幅度不算大,尤其是下跌速度不快,所以也不容易快速反弹,现在还“赖在”8年均线上。这些行业并不依赖政策驱动,“反内卷”政策也未必能立竿见影;
从超长线来看,不得不提防上涨时间过长的问题。消费医药上涨了27年,即使是以慢牛而著称的美股,27年也是很长时间了。
人工智能板块,有突破过去10年横盘的迹象,如果能够放量以及加速上涨,那中线和短线参与一些中小盘的人工智能股票,还是可行的;
长线来看,大盘的人工智能股票勉强算是依托8年均线上涨,2005~2025年,20年上涨24倍,年化17%,比前述新半军和消费医药慢很多。(如果从1994年算起,31年上涨84倍,年化15%,就更慢了)
基本面的角度,参考2000年PC互联网浪潮和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假设2030年前后人工智能的渗透率大幅提高,那么这5年(2025~2030年)行情还是会有的,重点就是看哪些类型的股票会受益;
现在炒作的人工智能股票,主要还是偏中上游的、云端的硬件类公司。未来5年,假设人工智能的渗透率提高,必然是在边缘计算和端侧计算发力,因为人工智能浪潮的本质是“物联网”,要实打实渗透进工厂的车间和设备,智能汽车的中控台和底盘,而不是在手机上回答“人”的几个问题,帮“人”写点PPT。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52%+券商33%+有色15%;
大体来讲,近期强势的创业板50,目前还是反弹逻辑,针对2021年以来的大幅下跌进行反弹。近期弱势的科创50,反而是牛市逻辑,一旦突破过去9个月的横盘,很可能形成牛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