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2000(小盘股),4月份以来的反弹告一段落,涨幅高达30%,大于前一波反弹的涨幅(+27%),这是市场转强的迹象;
现在需要观察回调的力度和速度,前一波回调是13个交易日下跌26%的急速下跌,这一波目前8个交易日下跌4%,目前看来,有较大机会实现下跌降速。
科创50(中盘成长股),“924”至今年2月,5个月上涨了78%,这是明显的转势,趋势已转为向上;
过去4个月最大跌幅23%,与上一波下跌(2024年3月~9月)的跌幅一样,是同一个级别的调整。现在就是耐心等这个调整结束,短线已经有一些抗跌的迹象。
创业板50(大盘成长股),2年均线已经拐头向上,长线趋势大概率已经转为向上;
2年均线偏离度仍然处于低位,还有足够的空间。
港股科技股,2年均线早就拐头向上,趋势自然是向上的;
但港股科技股本轮上涨已经持续了近3年,而且2年均线偏离度已经接近历史高位,有过犹不及的风险。
美股科技股,今年一度出现了调整,观察回踩2年均线的情况,本轮调整截至目前的级别类似2018年和2020年;
但美股科技股是有机会演化成类似2022年,甚至更大级别的调整。作为不以美股为主要对象的投资者,不是很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抄底”美股。
银行股,逆势上涨了近3年,2年均线偏离度来到高位,2008年以来,仅次于2015年;
现在市场上过多的资金在回避风险,追求确定性,反而会催生风险。
此前红利股里面不仅仅包括银行股,里面还有能源股的,现在能源股开始逆势下跌,就没人提了,能源股可能就不被认为是红利股了;
投资红利股,本质也逃不过追涨杀跌,涨的时候都好说,一旦下跌,故事就变了。
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不是微盘股本身),2年均线偏离度也来到高位,近年来仅次于2007年和2015年。
总的来讲,港股、美股、银行股、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等,具有所谓确定性的资产,几乎都在阶段性(至少2~3年)的高位。
A股成长股、小盘股和周期股等资产,则处于阶段性的低位,性价比更为突出。只不过现在多数资金不是在追求性价比,而是追求所谓确定性,不管那些所谓确定性的资产处于多高的位置。
可以看到,历史上大盘股和小盘股是交替走强和走弱的,2021年以来,就进入了新一轮的小盘股走强期;
只不过2015年以后,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强弱分化,不如2015年以前那么明显,实际上就是2015年以后大盘股和小盘股的表现都很差;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周期大概率还是小盘股会略强一些。
然后,历史上任何一次行情,都是成长股的走势更强。实际上,我们可以直接定义一波行情里面最强的股票是成长股。所以任何一次行情都是成长股更强,这是必然的;
只不过成长股不是每次行情都能大幅强于成长股,这种走强的程度也是交替出现的,这次成长股大概率只能略微跑赢价值股/红利股;
但不管怎么样,成长股这个周期大概率还是要略强一些。
而且,正是由于这次小盘股只能略强于大盘股,成长股略强于价值股/红利股,所以很可能就是会出现一些反复,就像过去数个月的行情。
深证1000指数的成分股是深交所市值较大的1000只股票,就包括了大盘成长股、中盘成长股和小盘股,这都是比较看好的风格;
而且它的成交量“真实度”较高,“国家队”介入不深,量化基金产生的“无效”成交量也相对少一点。但还是可以看到,“924”以来的9个月成交额仍然超过了2015年峰值,这都是真金白银在砸入,而且可以看到大盘价值股和大盘股都不是这样。
上证50(大盘价值股),近9个月的成交额只有2015年峰值的一半,由此可见,很难说主流资金在关注这类型的股票。更多是“国家队”和保险机构等新进资金在介入,而它们的主业甚至不是“炒股”。
沪深300(代表大盘股),由于沪深300包含了一部分大盘成长股,所以成交表现略好,现在大约是2015年峰值的7成。
创业板50(完完全全代表大盘成长股),虽然它是近8个月最弱的指数没有之一,但过去9个月的成交额仍然是大幅创出历史新高。留意创业板50和创业板指的区别,创业板50的成交额只包含这50只成分股,创业板指的成交额包括创业板全部1300多只股票(所以不能代表大盘成长股的成交额)。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3%+券商股32%+有色股15%;
就个人来讲,肯定是希望看到市场调整的,一方面因为这种超慢速蠕动的行情,几乎无法预测其动向、强弱等等。另一方面手中持有的股票基本都提前下跌了,多半也会开始抗跌;
就市场来讲,则是回调幅度越小越好,并关注科创50等提前下跌的指数,是否抗跌,甚至逆势上涨。
【阿令】看好成长股和小盘股——20250620
中证2000(小盘股),4月份以来的反弹告一段落,涨幅高达30%,大于前一波反弹的涨幅(+27%),这是市场转强的迹象;
现在需要观察回调的力度和速度,前一波回调是13个交易日下跌26%的急速下跌,这一波目前8个交易日下跌4%,目前看来,有较大机会实现下跌降速。
科创50(中盘成长股),“924”至今年2月,5个月上涨了78%,这是明显的转势,趋势已转为向上;
过去4个月最大跌幅23%,与上一波下跌(2024年3月~9月)的跌幅一样,是同一个级别的调整。现在就是耐心等这个调整结束,短线已经有一些抗跌的迹象。
创业板50(大盘成长股),2年均线已经拐头向上,长线趋势大概率已经转为向上;
2年均线偏离度仍然处于低位,还有足够的空间。
港股科技股,2年均线早就拐头向上,趋势自然是向上的;
但港股科技股本轮上涨已经持续了近3年,而且2年均线偏离度已经接近历史高位,有过犹不及的风险。
美股科技股,今年一度出现了调整,观察回踩2年均线的情况,本轮调整截至目前的级别类似2018年和2020年;
但美股科技股是有机会演化成类似2022年,甚至更大级别的调整。作为不以美股为主要对象的投资者,不是很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抄底”美股。
银行股,逆势上涨了近3年,2年均线偏离度来到高位,2008年以来,仅次于2015年;
现在市场上过多的资金在回避风险,追求确定性,反而会催生风险。
此前红利股里面不仅仅包括银行股,里面还有能源股的,现在能源股开始逆势下跌,就没人提了,能源股可能就不被认为是红利股了;
投资红利股,本质也逃不过追涨杀跌,涨的时候都好说,一旦下跌,故事就变了。
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不是微盘股本身),2年均线偏离度也来到高位,近年来仅次于2007年和2015年。
总的来讲,港股、美股、银行股、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等,具有所谓确定性的资产,几乎都在阶段性(至少2~3年)的高位。
A股成长股、小盘股和周期股等资产,则处于阶段性的低位,性价比更为突出。只不过现在多数资金不是在追求性价比,而是追求所谓确定性,不管那些所谓确定性的资产处于多高的位置。
可以看到,历史上大盘股和小盘股是交替走强和走弱的,2021年以来,就进入了新一轮的小盘股走强期;
只不过2015年以后,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强弱分化,不如2015年以前那么明显,实际上就是2015年以后大盘股和小盘股的表现都很差;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周期大概率还是小盘股会略强一些。
然后,历史上任何一次行情,都是成长股的走势更强。实际上,我们可以直接定义一波行情里面最强的股票是成长股。所以任何一次行情都是成长股更强,这是必然的;
只不过成长股不是每次行情都能大幅强于成长股,这种走强的程度也是交替出现的,这次成长股大概率只能略微跑赢价值股/红利股;
但不管怎么样,成长股这个周期大概率还是要略强一些。
而且,正是由于这次小盘股只能略强于大盘股,成长股略强于价值股/红利股,所以很可能就是会出现一些反复,就像过去数个月的行情。
深证1000指数的成分股是深交所市值较大的1000只股票,就包括了大盘成长股、中盘成长股和小盘股,这都是比较看好的风格;
而且它的成交量“真实度”较高,“国家队”介入不深,量化基金产生的“无效”成交量也相对少一点。但还是可以看到,“924”以来的9个月成交额仍然超过了2015年峰值,这都是真金白银在砸入,而且可以看到大盘价值股和大盘股都不是这样。
上证50(大盘价值股),近9个月的成交额只有2015年峰值的一半,由此可见,很难说主流资金在关注这类型的股票。更多是“国家队”和保险机构等新进资金在介入,而它们的主业甚至不是“炒股”。
沪深300(代表大盘股),由于沪深300包含了一部分大盘成长股,所以成交表现略好,现在大约是2015年峰值的7成。
创业板50(完完全全代表大盘成长股),虽然它是近8个月最弱的指数没有之一,但过去9个月的成交额仍然是大幅创出历史新高。留意创业板50和创业板指的区别,创业板50的成交额只包含这50只成分股,创业板指的成交额包括创业板全部1300多只股票(所以不能代表大盘成长股的成交额)。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3%+券商股32%+有色股15%;
就个人来讲,肯定是希望看到市场调整的,一方面因为这种超慢速蠕动的行情,几乎无法预测其动向、强弱等等。另一方面手中持有的股票基本都提前下跌了,多半也会开始抗跌;
就市场来讲,则是回调幅度越小越好,并关注科创50等提前下跌的指数,是否抗跌,甚至逆势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