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流通市值400亿及以上的股票为大盘股,股票数量近300只,流通市值占全部A股的55%,说明这些股票在经济基本面层面的分量很重;
2007~2021年,新经济崛起,但新经济权重不大,2021年仅略创新高;
2021~2025年,旧经济回暖(或至少没有衰退),但这时旧经济权重已下降;
有点追涨杀跌的味道,所以,整个18年都差。
另一方面,这些大盘股的成交额仅占全部A股的25%,说明它们在股市交易层面的重要性不高,主要的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关于大盘股,目前我的策略是有配置的,某互联网券商股和某黄金股,合计约35%仓位;
大盘股这一块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因为这些明星股翻来覆去早被研究透了,越来越难找到“特殊股票”。假设,5年或10年之后,这只互联网券商股不具备特殊性了,不见得可以找到替代者。然后可能有3种替代方案:
1、选A股、港股、美股市值最大的,茅x、腾x、苹x;
2、选沪深300、恒生指数、标普500指数基金;
3、放弃(或至少大幅减少)大盘股的配置,直到找到下一个“特殊股票”。
取流通市值50亿及以下的股票为小盘股,这是另一个极端,股票数量近3000只,但流通市值仅占全部股票的9%,在基本面的维度几乎不值一提;
而其成交额占比却高达21%,几乎不输于前述大盘股(25%),可见小盘股的成交是极度活跃的,这显然要归功于量化基金;
2018年2月,是个重要时间点,此后小盘股进入了长达6年的横盘。需要留意,此前小盘股历史上不是暴涨,就是暴跌,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横盘。量化基金2018年以后迈入黄金期,显然就跟这个长时间横盘有关;
2024年1月,情况有阶段性变化,当时小盘股“突然”向下破位,量化基金一度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流动性危机,狂吃了6年,导致狼太多,羊太少;
“924”以来,小盘股及量化基金都有所恢复,原因是行情活跃,羊多了起来,狼的日子自然也好过了;
未来数年,有那么一种可能,就是羊实在太多了,导致狼吃不了兜着走。意思是,小盘股活跃度过于高,阶段性回到2018年2月以前的暴涨暴跌走势,量化基金策略很容易失效;
未来数十年,应该是狼和羊的数量维持动态平衡,跟自然界一样。
我目前没有配置小盘股,暂时避开与量化基金在小盘股领域的正面竞争,当然,也不是没招:
1、下文要分析的中盘股,现在是配置的重点,在中盘股领域跟量化基金正面竞争是不吃亏的;
2、将来(不确定多久),以魔法打败魔法。我发现可以分析,甚至预测量化基金的表现好坏。那么,在量化基金表现差的环境下(比如小盘股暴涨暴跌的环境),开发一种“反量化”的策略,用来阶段性收割量化基金,这可能是一种专属的低成本策略,就像肩扛式反坦克导弹,单兵操作,低成本专打坦克。当然,现在没这个精力,也并无把握,且没有预算(恐怕也要百万元人民币的级别),所以不确定多久以及会不会这么做。
400亿和50亿之间的算中盘股,股票数量2000多只,流通市值占全部股票的36%,基本面维度有一定的重要性;
中盘股成交占比54%,超过大盘股(25%)和小盘股(21%),交易层面极为重要;
如果说,在大盘股的领域作战,类似阵地战,就是坚守阵地,股票在阵地就在。小盘股的领域,是游击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扰。那么,中盘股的领域,就是运动战,作战方式灵活,战役规模巨大,是最适合发挥的战场;
中盘股领域就是一个中间地带,混杂了各路资金,从它成交占比高达54%就可以看出。在中间地带,采取合适的策略,是有机会对其它资金形成优势的,比如应对最重要的对手,机构资金和量化基金:
1、机构资金的优势是体量巨大,持有期长,选股能力出色。对付这路资金,最好的方式是做大的择时,2015年逃顶,2025年押注牛市,这种大级别的择时。其余大部分时间里,反而应该跟这些主流机构站在同一边;
2、量化基金快速捕捉微小波动的能力,在中盘股领域不是那么突出。中盘股没有很明显的那种6年横盘走势,甚至说,一旦向上突破2015~2025年的下跌趋势线,会导致量化基金策略失效,量化基金很可能会退出中盘股领域的竞争。
目前我配置了65%的仓位在中盘股(个别达到了500亿,也可以算),主要是芯片股和有色股,目前就是在押注中盘股2015~2025年熊市结束。
简单看一下行情,最简单直接就是看中证500和券商股:
中证500是最典型的中盘股代表指数,从刚才中盘股的那幅图就可以看到,2015~2025年的长期下跌趋势线和近8个月的短期下跌趋势线,几乎在同一个位置,一旦突破近8个月的下跌趋势,也就是突破过去10年的下跌趋势,形成共振;
观察的重点首先看是否突破,然后看是否放量,价在量先。
券商股,重点观察是否突破半年线,券商股不涨的行情都不是行情。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4%+券商股32%+有色股14%;
现在只是在等中证500和券商股突破,而且突破之前每天都是如此。那为什么还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那是因为在研究排除其它1万个不可能,以及分析突破以后的情况和策略。
【阿令】重视中间地带——20250610
取流通市值400亿及以上的股票为大盘股,股票数量近300只,流通市值占全部A股的55%,说明这些股票在经济基本面层面的分量很重;
2007~2021年,新经济崛起,但新经济权重不大,2021年仅略创新高;
2021~2025年,旧经济回暖(或至少没有衰退),但这时旧经济权重已下降;
有点追涨杀跌的味道,所以,整个18年都差。
另一方面,这些大盘股的成交额仅占全部A股的25%,说明它们在股市交易层面的重要性不高,主要的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关于大盘股,目前我的策略是有配置的,某互联网券商股和某黄金股,合计约35%仓位;
大盘股这一块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因为这些明星股翻来覆去早被研究透了,越来越难找到“特殊股票”。假设,5年或10年之后,这只互联网券商股不具备特殊性了,不见得可以找到替代者。然后可能有3种替代方案:
1、选A股、港股、美股市值最大的,茅x、腾x、苹x;
2、选沪深300、恒生指数、标普500指数基金;
3、放弃(或至少大幅减少)大盘股的配置,直到找到下一个“特殊股票”。
取流通市值50亿及以下的股票为小盘股,这是另一个极端,股票数量近3000只,但流通市值仅占全部股票的9%,在基本面的维度几乎不值一提;
而其成交额占比却高达21%,几乎不输于前述大盘股(25%),可见小盘股的成交是极度活跃的,这显然要归功于量化基金;
2018年2月,是个重要时间点,此后小盘股进入了长达6年的横盘。需要留意,此前小盘股历史上不是暴涨,就是暴跌,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横盘。量化基金2018年以后迈入黄金期,显然就跟这个长时间横盘有关;
2024年1月,情况有阶段性变化,当时小盘股“突然”向下破位,量化基金一度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流动性危机,狂吃了6年,导致狼太多,羊太少;
“924”以来,小盘股及量化基金都有所恢复,原因是行情活跃,羊多了起来,狼的日子自然也好过了;
未来数年,有那么一种可能,就是羊实在太多了,导致狼吃不了兜着走。意思是,小盘股活跃度过于高,阶段性回到2018年2月以前的暴涨暴跌走势,量化基金策略很容易失效;
未来数十年,应该是狼和羊的数量维持动态平衡,跟自然界一样。
我目前没有配置小盘股,暂时避开与量化基金在小盘股领域的正面竞争,当然,也不是没招:
1、下文要分析的中盘股,现在是配置的重点,在中盘股领域跟量化基金正面竞争是不吃亏的;
2、将来(不确定多久),以魔法打败魔法。我发现可以分析,甚至预测量化基金的表现好坏。那么,在量化基金表现差的环境下(比如小盘股暴涨暴跌的环境),开发一种“反量化”的策略,用来阶段性收割量化基金,这可能是一种专属的低成本策略,就像肩扛式反坦克导弹,单兵操作,低成本专打坦克。当然,现在没这个精力,也并无把握,且没有预算(恐怕也要百万元人民币的级别),所以不确定多久以及会不会这么做。
400亿和50亿之间的算中盘股,股票数量2000多只,流通市值占全部股票的36%,基本面维度有一定的重要性;
中盘股成交占比54%,超过大盘股(25%)和小盘股(21%),交易层面极为重要;
如果说,在大盘股的领域作战,类似阵地战,就是坚守阵地,股票在阵地就在。小盘股的领域,是游击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扰。那么,中盘股的领域,就是运动战,作战方式灵活,战役规模巨大,是最适合发挥的战场;
中盘股领域就是一个中间地带,混杂了各路资金,从它成交占比高达54%就可以看出。在中间地带,采取合适的策略,是有机会对其它资金形成优势的,比如应对最重要的对手,机构资金和量化基金:
1、机构资金的优势是体量巨大,持有期长,选股能力出色。对付这路资金,最好的方式是做大的择时,2015年逃顶,2025年押注牛市,这种大级别的择时。其余大部分时间里,反而应该跟这些主流机构站在同一边;
2、量化基金快速捕捉微小波动的能力,在中盘股领域不是那么突出。中盘股没有很明显的那种6年横盘走势,甚至说,一旦向上突破2015~2025年的下跌趋势线,会导致量化基金策略失效,量化基金很可能会退出中盘股领域的竞争。
目前我配置了65%的仓位在中盘股(个别达到了500亿,也可以算),主要是芯片股和有色股,目前就是在押注中盘股2015~2025年熊市结束。
简单看一下行情,最简单直接就是看中证500和券商股:
中证500是最典型的中盘股代表指数,从刚才中盘股的那幅图就可以看到,2015~2025年的长期下跌趋势线和近8个月的短期下跌趋势线,几乎在同一个位置,一旦突破近8个月的下跌趋势,也就是突破过去10年的下跌趋势,形成共振;
观察的重点首先看是否突破,然后看是否放量,价在量先。
券商股,重点观察是否突破半年线,券商股不涨的行情都不是行情。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4%+券商股32%+有色股14%;
现在只是在等中证500和券商股突破,而且突破之前每天都是如此。那为什么还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那是因为在研究排除其它1万个不可能,以及分析突破以后的情况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