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很值得关注,除了连续提醒的偏离度风险以外,也有可能是巨大的机会;
因为它现在或者调整,或者是2000年/2007年那种大牛市,已经剩下2选1的局面了。
这种分析的技巧,接近于“改变游戏规则”。把考试题简化为,问答题→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判断是非题,然后就没有更简单的了。
量化基金现在处于历史上最为烈火烹油的盛世;
2016~2017年,我还在机构的时候,所在机构投资了几家当时的明星量化基金,而且每家都投了至少数千万,虽然我不主导这个项目,但也有机会与这些量化基金巨头的负责人深入交流。但实际上,当时是量化基金最低谷的时候,很可惜,我们也没有撑过去,最后还是退出了;
事后诸葛来看,如果多坚持半年、1年,撑到2018年2月份以后,情况就开始好转了;
想说明什么,就是量化基金的算法或人工智能不管多厉害,都不可能脱离人性,因为操盘量化基金的人和投资人,都是人。
根据我的理解,量化基金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捕捉微小波动。如果说2016~2017年的算法略微落后一些,给80分,但人类投资者把握微小波动的能力最多10分,量化基金碾压。2025年进化为90分,人类仍然10分,其实也不过还是碾压而已;
那为什么2016~2017年是量化基金的低谷,2024~2025年量化基金是烈火烹油的盛世?
原因就是,2017年以前,A股的环境是大牛市与大熊市交替出现,波动率很高,量化基金捕捉微小波动的优势无从发挥。2018年以来,A股是震荡市,波动率较低,简直是“滋生”量化基金的温床。
那么如何打败量化基金/人工智能?答案是“改变游戏规则”:
比如,量化基金擅长在4平米的球桌上打乒乓球,那我在7000平米的足球场踢足球。量化基金擅长捕捉微小波动,我就做大波段。量化基金擅长做微盘股,那我做大盘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然后,等待2种可战而胜之的可能性:
1、量化基金(规模)自己达到瓶颈,量化基金表现越好,越多的资金会转移过去,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而且会持续,人性一定是逐利的。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多,但是,散户在微盘股领域会被割得越来越厉害,“韭菜”就不够用了,联合收割机就只能内卷互咬;
2、等待市场风格转变,结束2018年以来这种不牛不熊的鸡肋行情,部分地回到2017年以前的牛熊交替行情,量化基金(策略)失效的概率增加。
最重要的判断是非题,A股2015年以来的10年熊市是结束了,还是没结束?我给的答案,是。
1、偏离度是可以为负的,0以上的可以称为“沙堆”,0以下就可以称为“坑”。考虑“坑”的情况,现在跟2014年是相似的,挖的“坑”比较浅,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填平,进而垒出较高的“沙堆”;
2、“坑”刚刚填平,成交额就创出历史新高(这里刻意选了量化基金扭曲度较小的中证500);
3、即使是以“牛短熊长”而著称的A股,10年熊市也是史无前例的。
“改变游戏规则”的又一方式,就是“神之一手”:
2016年阿尔法狗4:1战胜李世石,第4局的时候,李世石依靠“神之一手”直接把阿尔法狗打到奔溃错乱。当然按围棋的规则,那还是阿尔法狗总比分4:1胜,但如果改变为拳击规则呢,它打我4拳,率先得4分,但我一记暴击,把它撂倒,读数10秒之后,不好意思,我胜;
现在所谓量化基金和人工智能,即使是省力的DeepSeek及其母公司(一家量化基金巨头),那也是有1万张卡的,还是大力出奇迹的模式,依靠大数据、大算力,所以最好就是“以暴制暴”。2015年躲过股灾、熔断,建立巨大优势,可保10年不败。2025年坚定看好10年熊市结束,一旦成功可保未来10年常胜,10年做2次重大决策就可以了;
如果记忆没有偏差,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踢经济学院内的年级足球联赛,我临时转为踢前锋(平时踢中后场),4场比赛3进球2助攻,但是在不多于10次射门的情况下完成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不惜体力奔跑(7人场,不大)、利用身体逼抢和压迫对手犯错(还是中后场球员的踢法),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射门,但重要机会能把握住(3球都是一对一面对守门员,2次是中后场利用速度带球长途奔袭),进球赢球拿冠军就行。炒股就是大多数时间不断分析(不惜体力奔跑),但不需要频繁交易(射门),把握重大机会(进球)就行。
刚刚说完2015年和2025年2次重大择时,下面说选股:
长周期的选股,毫无疑问是选大盘股的。一只微盘股、ST股,即使事后来看暴涨了多少倍,但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拿得住,持有半年、1年几乎都不可能(除非套牢);
大盘股里面,以深证100代表大盘成长股,上证50代表大盘价值股,2008年低点以来分别上涨208%和145%,年化分别是7.0%和5.6%,都包含了分红,大盘成长股更强;
分阶段看,2009~2010年、2013~2015年和2019~2021年大盘成长股强,2011~2012年、2016~2018年和2022~2024年大盘价值股强。大体是2、3年会切换一次风格,更重要的是,很明显就是牛市大盘成长股强,熊市大盘价值股强,无一例外;
2025、2026年,很大概率是大盘成长股更强。但不适合参考2019~2021年那种强度,更适合参考2013~2015年的强度。
当然,定位到2013~2015年,显然是中小盘股更强,中证500上涨了330%(深证100上涨了157%);
但是,中小盘股又天然不适合长线持有,需要做一些处理,这又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
2013~2015年领涨的股票,除了不区分行业的,各行各业的中小盘股,还有科技股和券商股里面的大盘股。
芯片股,2019~2021年上涨了478%,是最强势的板块,它现在显然是大盘成长股;
但它2013~2015年也大涨了449%,作为科技股,它同样有机会适应行情;
而实际上,芯片股2024年以来的最大涨幅115%,就是最强势的板块之一。
某互联网券商股,2017~2021年上涨了693%,不管从表现,还是3000多亿的市值来看,显然是大盘成长股;
2013~2015年,暴涨了6803%,受益于科技股和券商股双属性;
可以说不管是大盘成长股领涨,还是科技股领涨,还是券商股领涨,它都会受益,2024年以来最大涨幅209%就是证据。
所以说,除非没行情,但凡有行情,选择芯片板块和互联网券商股,几乎不可能跑输中证500和深证100。
炒股三部曲,择时、选股之后,就是策略:
择时,2015年逃顶,2025年押注牛市;
选股,选择芯片股和券商股为主;
策略,说白了,策略就是赌博。要选赌注最大,获利最多的时机。2015年逃顶,当然是要冒踏空的风险,但显然,一旦逃顶成功,获利是极大的,受益至今。同理,2025年押注牛市,当然要冒着套牢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同样可以获利10年。反之,2015年不逃顶,就是套牢亏损至今,有一个巨大的“坑”要填。2025年,假设错过了潜在的牛市,不仅是没有赚钱,而是会产生巨大的骄躁,“没有什么比看到邻居变富,更令人气愤”,进而在牛市上涨到高位,“不得不”追涨,然后套牢→熊市挖坑→牛市嫉妒邻居变富→追涨套牢→......无限循环。
人到中年,很多时候不一定再去削足适履,适应规则,而是改变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
周末脑子里东西太多,需要倒出来,今天的东西也偏个人经历的内容多(用了很多“我”字),适合周末发;
明天工作日要发的文章反而是前天写的,写行情的内容多,而且也很长,近4000字。
【阿令】改变游戏规则——20250608
港股很值得关注,除了连续提醒的偏离度风险以外,也有可能是巨大的机会;
因为它现在或者调整,或者是2000年/2007年那种大牛市,已经剩下2选1的局面了。
这种分析的技巧,接近于“改变游戏规则”。把考试题简化为,问答题→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判断是非题,然后就没有更简单的了。
量化基金现在处于历史上最为烈火烹油的盛世;
2016~2017年,我还在机构的时候,所在机构投资了几家当时的明星量化基金,而且每家都投了至少数千万,虽然我不主导这个项目,但也有机会与这些量化基金巨头的负责人深入交流。但实际上,当时是量化基金最低谷的时候,很可惜,我们也没有撑过去,最后还是退出了;
事后诸葛来看,如果多坚持半年、1年,撑到2018年2月份以后,情况就开始好转了;
想说明什么,就是量化基金的算法或人工智能不管多厉害,都不可能脱离人性,因为操盘量化基金的人和投资人,都是人。
根据我的理解,量化基金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捕捉微小波动。如果说2016~2017年的算法略微落后一些,给80分,但人类投资者把握微小波动的能力最多10分,量化基金碾压。2025年进化为90分,人类仍然10分,其实也不过还是碾压而已;
那为什么2016~2017年是量化基金的低谷,2024~2025年量化基金是烈火烹油的盛世?
原因就是,2017年以前,A股的环境是大牛市与大熊市交替出现,波动率很高,量化基金捕捉微小波动的优势无从发挥。2018年以来,A股是震荡市,波动率较低,简直是“滋生”量化基金的温床。
那么如何打败量化基金/人工智能?答案是“改变游戏规则”:
比如,量化基金擅长在4平米的球桌上打乒乓球,那我在7000平米的足球场踢足球。量化基金擅长捕捉微小波动,我就做大波段。量化基金擅长做微盘股,那我做大盘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然后,等待2种可战而胜之的可能性:
1、量化基金(规模)自己达到瓶颈,量化基金表现越好,越多的资金会转移过去,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而且会持续,人性一定是逐利的。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多,但是,散户在微盘股领域会被割得越来越厉害,“韭菜”就不够用了,联合收割机就只能内卷互咬;
2、等待市场风格转变,结束2018年以来这种不牛不熊的鸡肋行情,部分地回到2017年以前的牛熊交替行情,量化基金(策略)失效的概率增加。
最重要的判断是非题,A股2015年以来的10年熊市是结束了,还是没结束?我给的答案,是。
1、偏离度是可以为负的,0以上的可以称为“沙堆”,0以下就可以称为“坑”。考虑“坑”的情况,现在跟2014年是相似的,挖的“坑”比较浅,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填平,进而垒出较高的“沙堆”;
2、“坑”刚刚填平,成交额就创出历史新高(这里刻意选了量化基金扭曲度较小的中证500);
3、即使是以“牛短熊长”而著称的A股,10年熊市也是史无前例的。
“改变游戏规则”的又一方式,就是“神之一手”:
2016年阿尔法狗4:1战胜李世石,第4局的时候,李世石依靠“神之一手”直接把阿尔法狗打到奔溃错乱。当然按围棋的规则,那还是阿尔法狗总比分4:1胜,但如果改变为拳击规则呢,它打我4拳,率先得4分,但我一记暴击,把它撂倒,读数10秒之后,不好意思,我胜;
现在所谓量化基金和人工智能,即使是省力的DeepSeek及其母公司(一家量化基金巨头),那也是有1万张卡的,还是大力出奇迹的模式,依靠大数据、大算力,所以最好就是“以暴制暴”。2015年躲过股灾、熔断,建立巨大优势,可保10年不败。2025年坚定看好10年熊市结束,一旦成功可保未来10年常胜,10年做2次重大决策就可以了;
如果记忆没有偏差,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踢经济学院内的年级足球联赛,我临时转为踢前锋(平时踢中后场),4场比赛3进球2助攻,但是在不多于10次射门的情况下完成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不惜体力奔跑(7人场,不大)、利用身体逼抢和压迫对手犯错(还是中后场球员的踢法),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射门,但重要机会能把握住(3球都是一对一面对守门员,2次是中后场利用速度带球长途奔袭),进球赢球拿冠军就行。炒股就是大多数时间不断分析(不惜体力奔跑),但不需要频繁交易(射门),把握重大机会(进球)就行。
刚刚说完2015年和2025年2次重大择时,下面说选股:
长周期的选股,毫无疑问是选大盘股的。一只微盘股、ST股,即使事后来看暴涨了多少倍,但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拿得住,持有半年、1年几乎都不可能(除非套牢);
大盘股里面,以深证100代表大盘成长股,上证50代表大盘价值股,2008年低点以来分别上涨208%和145%,年化分别是7.0%和5.6%,都包含了分红,大盘成长股更强;
分阶段看,2009~2010年、2013~2015年和2019~2021年大盘成长股强,2011~2012年、2016~2018年和2022~2024年大盘价值股强。大体是2、3年会切换一次风格,更重要的是,很明显就是牛市大盘成长股强,熊市大盘价值股强,无一例外;
2025、2026年,很大概率是大盘成长股更强。但不适合参考2019~2021年那种强度,更适合参考2013~2015年的强度。
当然,定位到2013~2015年,显然是中小盘股更强,中证500上涨了330%(深证100上涨了157%);
但是,中小盘股又天然不适合长线持有,需要做一些处理,这又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
2013~2015年领涨的股票,除了不区分行业的,各行各业的中小盘股,还有科技股和券商股里面的大盘股。
芯片股,2019~2021年上涨了478%,是最强势的板块,它现在显然是大盘成长股;
但它2013~2015年也大涨了449%,作为科技股,它同样有机会适应行情;
而实际上,芯片股2024年以来的最大涨幅115%,就是最强势的板块之一。
某互联网券商股,2017~2021年上涨了693%,不管从表现,还是3000多亿的市值来看,显然是大盘成长股;
2013~2015年,暴涨了6803%,受益于科技股和券商股双属性;
可以说不管是大盘成长股领涨,还是科技股领涨,还是券商股领涨,它都会受益,2024年以来最大涨幅209%就是证据。
所以说,除非没行情,但凡有行情,选择芯片板块和互联网券商股,几乎不可能跑输中证500和深证100。
炒股三部曲,择时、选股之后,就是策略:
择时,2015年逃顶,2025年押注牛市;
选股,选择芯片股和券商股为主;
策略,说白了,策略就是赌博。要选赌注最大,获利最多的时机。2015年逃顶,当然是要冒踏空的风险,但显然,一旦逃顶成功,获利是极大的,受益至今。同理,2025年押注牛市,当然要冒着套牢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同样可以获利10年。反之,2015年不逃顶,就是套牢亏损至今,有一个巨大的“坑”要填。2025年,假设错过了潜在的牛市,不仅是没有赚钱,而是会产生巨大的骄躁,“没有什么比看到邻居变富,更令人气愤”,进而在牛市上涨到高位,“不得不”追涨,然后套牢→熊市挖坑→牛市嫉妒邻居变富→追涨套牢→......无限循环。
人到中年,很多时候不一定再去削足适履,适应规则,而是改变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
周末脑子里东西太多,需要倒出来,今天的东西也偏个人经历的内容多(用了很多“我”字),适合周末发;
明天工作日要发的文章反而是前天写的,写行情的内容多,而且也很长,近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