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守正出奇,“守正”为核——20250609

2025-06-06 18:05:12

创业板50,去年10月8日~今年4月7日,调整了6个月,跌幅高达37%,调整肯定是足够充分的(对比去年3月18日~8月29日,5个月下跌21%来讲);

但也形成了若干问题:

1、创业板50是过去8个月最弱的指数,对它下一波行情的力度不应该期待太高;

2、过去2年演化成了复杂底部震荡的形态(目前是三重底),这在创业板历史上是不曾有的,创业板2012年和2018年底部都是直接“V型”爆拉,创业板的成长性有可能已经大幅下降了;

3、4月7日见底也会有短线问题,这样就已经涨了2个月,能量被大量消耗,突破半年线的难度增加,即使突破了半年线,也容易有回踩动作。

科创50,相对应的,就有优势:

1、科创50是过去8个月最抗跌的指数之一,下一波行情值得期待;

2、“924”底部接近“V型”底,说明科创板仍然有强成长属性;

3、科创50短线逆势下跌了1个月,所以短线底可以算在5月28日,能量不仅没有消耗,反而在聚集,突破半年线的难度小。

沪深300,先看走势,2年均线偏离度(即我说的“沙堆”概念),过去4次行情,是14.5米→2米→8米→3米,有强弱交替的倾向,也就是本轮行情有机会是强行情,当然,即使是弱行情,2009年和2021年那种,其实也不差的;

基本面,沪深300的含义是不同于其它指数的,它的300家成分股代表中国最优质的企业,所以几乎可以把沪深300的基本面当作中国的宏观基本面,那么放在20年、30年的长维度来看,必须相信沪深300的基本面是向上的。如果不相信,那还有2个解决办法,一是多看《大国重器》、《大国基石》等纪录片,二是不要炒A股。

严格来讲,港股与A股的同步性是比较差的,最明显的是,它的历史高点在2018年,然后持续下跌,非常弱势,近2年又明显比A股强。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上周五提示港股互联网板块的风险之后,也不是太有必要担心牵连A股;

从港股自身来看,2008年以来的“沙堆”最多到2.5米左右,现在就是2.5米,与上周五分析的港股互联网板块类似(现在港股已经调整了很大的权重去到互联网板块);

按2008年以后的规律来讲,这个位置港股的风险就已经累积到足够高了。除非突破到2008年以前,在2000年和2007年达到过4.5米左右,这在当时都是大牛市级别的行情。

港股的基本面,现在很大的权重需要看互联网板块,看那些巨型的民营互联网企业,这跟沪深300就有所不同。港股及相关互联网巨头,虽然体量极大,但现阶段仍然不适合将其等同于中国的宏观基本面。这些互联网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的行业政策,影响仍然很大。简单讲,就是沪深300的基本面可以视作约等于中国宏观基本面,必须“无脑”看好。港股及相关互联网行业,只是局部基本面,需要具体分析。

必须承认,港股互联网行业的基本面我暂时不清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没有去研究这些基本面,不是因为基本面不重要,也不是因为研究有什么难度。而是在走势面没有形成突破之前,我看到的只有风险,不一定需要去研究基本面,等走势面突破了,第一时间可以用短线策略的仓位直接介入,然后再深入研究基本面,以确定日后是否转为长线仓位,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

芯片股,走势与科创50基本是一样的,而且更强势一些;

“924”第1波涨幅为83%,叠加近7个月抗跌,几乎可以肯定它是第2波的领涨板块之一。

通信板块,“924”第1波只涨了46%,而且近7个月跌幅极大,第2波行情不值得看好;

当然它短线确实比较明显在走强,可以关注一下。

港股互联网板块,上周五重点提示了风险,但这个风险相对偏中长线,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12个月之后才会引爆这个风险;

“924”第1波涨幅46%,然后在1月份DeekSeek行情里面大幅上涨,也就是比A股至少多涨了1波。再结合前面说的中长线风险,这个板块主要就适合观望或短线配置。

美股科技股,近2年的走势跟A股创业板像在照镜子(哈哈镜)一样,美股科技股是潜在的三重顶,A股创业板是潜在的三重底;

美股高位震荡就是最有利于A股的走势,美股大涨会吸血全球资金,美股大跌会引发全球恐慌。

酿酒板块,“924”第1波涨了63%,本来是强势板块,但近8个月的回调幅度实在太大,很难去期待它第2波行情有好表现。

创新药板块,“924”第1波上涨42%,并不算强,但近期在逆势上涨,需要搞清楚它到底是自身转强了,或者只是跟着港股创新药板块跑龙套。

电动车板块,“924”第1波上涨60%,比较强,近7个月跌幅也不算大,第2波行情应该会不差。

军工股,“924”第1波涨49%,中规中矩,近7个月大体抗跌,而且现在仍然在半年线上方。

只是军工股、电动车,也可以算上酿酒股、医药股,这些2021年暴涨的基金重仓股,现在都不是太活跃,公募基金普遍在趋于分散投资,而不是聚焦,大量资金转移到红利股、银行股、能源股、通信股、港股,甚至美股。还有一部分勤劳的基民赎回低位的公募基金,转移到高位的量化基金,手动搬运资金到微盘股,美名其曰顺势而为;

2021年的强势股里面,只有芯片股表现较好,但也可以看到,用于军工、电动车、手机等等领域的芯片,走势并不是很强;

当然,这种资金转移趋势已经持续了4年,而且近2年尤其明显,2025年可以关注是否有阶段性回流的可能。同时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受益的那些板块和指数,能源股明显在逆势下跌,美股趋于高位震荡,通信股中线转弱,银行股、港股的风险值来到历史高位。两相对比,2025年就有这样的风格切换可能。

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也就是多数量化基金采用的策略,不完全一样,但大同小异,有一定参考性;

取5年均线为底座,观察它的偏离度,2015年历史上最高达到95,2024年初达到87,当时根据这条线索,大体是预测到了,并预警了2024年初的微盘股崩盘走势;

现在偏离度回到了88,也就是比2024年初还略高的水平,说明那次只是小型崩溃。我现在不敢说它一定会再次崩盘,但这种偏离度风险,属于刚性风险、硬核风险,化解的路径只有2条:

1、加速上涨,突破历史的局限性,放飞自我,天空才是极限,但疯狂过后,显然会带来大型崩溃的风险;

2、通过下跌或横盘(因为均线会上来),来化解。即使动用人工智能,也没有第3条途径。

银行股,“924”第1波上涨32%,但后续几乎一直在逆势上涨,也就无所谓第1波、第2波,反正就是一直涨;

风险就在于上周五提到的,它或者突破向2015年疯狂行情看齐,或者就需要下跌或横盘来化解偏离度风险(刚性、硬核的风险,国家队也不可能化解)。

券商股,“924”第1波上涨88%,是最强的板块,这样虽然回调幅度确实很大,但也勉强可以接受了,如果4月9日就是底部的话;

券商股没有什么花哨的,第2波就是看涨幅、速度,越炸裂越好。

能源股,这走势也无所谓第1波、第2波(跟银行股有异曲同工之妙),能源股跌穿“924”低点,形成了逆势下跌的格局,这就是它化解偏离度风险的方式。

前面的板块分析都是针对近2年的走势,但有色股无法分析这么短,因为它同步性较差。芯片股、券商股等等,可以说市场好它们就好,它们好市场也就好,属于风向标的类型,和市场整体非常同步。银行股等等,大体是反向指标,很多时候它们好市场就不好,接下来市场好转了,银行股反而可能不好,但至少这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有色股则既不是同步,也不是反向,而是跟市场整体有点不相关,自己走自己的;

有色股整个30年的历史上,2年线偏离度(“沙堆”)就只有3种情况,多数行情是3.5米左右,2015年是8米,2007年是23米;

短期来看,有色股2024年5月就把“沙堆”垒至3.5米,然后确实遇到了阻力,震荡横盘了1年,把“沙堆”削平到1米(因为2年均线在上移),可以看到,这种走势和A股整体就不是很同步;

后面的行情,多半就可以分成2种情况,一是继续缓慢上涨,又把“沙堆”垒到3.5米左右,然后小型崩溃,继续重复垒下一个“沙堆”。二是突破3.5米的限高,向2015年的8米和2007年的23米进军,也就是加速暴涨。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是很差,而且第一种情况虽然慢涨,但能提供难得的不相关性,可以有效分散组合的风险。

再观察重仓的2只长线股。

某军工芯片股,历史上3次行情是强弱交替的,2010年和2020年较强,分别能垒出13米和15米的“沙堆”。2015年那次反倒较弱,只有8米,市场整体行情显然是2015年最强,这就有一点错位;

这次多半是弱行情,因为大的趋势来讲,2021年那波强势的基金重仓股,资金在流出。参考2015年,预计最多只有8米,甚至还会略低一些,但不可能是0.8米、1米、2米等等。2025年还是会比较强的,一是芯片板块整体很强,二是前面也分析了2025年主流资金很有可能阶段性回流2021年那批基金重仓股。

现在的主逻辑是看好整个芯片板块,然后一共挑选了4只芯片股,理论上不一定就要一直重仓这只军工芯片股。但也不着急调整,正因为看好的是芯片板块整体,没有哪一只芯片股会很差,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观察。这只军工芯片股,我认为最大的优势是,它是平台型的芯片企业,这在A股乃至中国都是很少见的,中国多数的芯片企业只有一个类型的芯片,缺乏迁移能力;

这家军工芯片企业现在主要的业务是,军工芯片和汽车芯片。在军工芯片领域处于核心领导企业的地位,军工芯片不是一款芯片,而是涉及多领域的,军用FPGA芯片、军用SOC芯片、军用存储芯片、军用电源芯片等等。这样就具备迁移能力,比如现在正在开发军用人工智能芯片,并且早已经开发出民用FPGA芯片(现在分拆了,正在科创板IPO)。原来的银行卡芯片、手机SIM芯片、身份证芯片、社保卡芯片等等业务,又衍生出数字货币芯片和汽车芯片等新业务;

当然,不管基本面如何,我选股还是以走势优先的,如果本轮行情能超过2015年的8米,或者至少接近,比如6、7米,都是可接受的,高抛之后还可以接回。如果只能到3、4米就会考虑减仓,也就是高抛之后,不接回。

某互联网券商股,2015年那波将“沙堆”垒至47米,今时今日,这种参考性就很低,完全不切实际;

2020年,“沙堆”10米,在券商股里面很强(券商板块3米),但跟新半军等等成长股比,是一般的;

这次,“924”第1波就到了7.5米,是最强势的个股之一。正常情况下,可以关注它是否突破2020年的高度(10米),比如12、13米,但2015年47米那种就不要想了。

这只股票的逻辑不一样,不是出于看好整个券商板块,而是单纯只看好这一只互联网券商股,兼具券商股、互联网科技股、创业板权重股等多属性,这只股票基本上不会考虑换股的(高抛后也会接回)。

操作策略,仓位100%=芯片股54%+券商股31%+有色股15%,组合“924”第1波上涨了94%,强于券商股(88%)和芯片股(83%)这2个最强势的板块,所以除了可能微调以外,目前看不到针对第2波行情大幅度换股(实则自乱阵脚)的必要;

绝大部分仓位是芯片股和券商股,也就是与市场同步的风向标板块,同时坚决回避银行股等等与市场反向的板块。“守正出奇”,”以正合,以奇胜“,核心是“守正”,然后才是出奇制胜,不能丢了”守正“这个前提。高速堵车的时候,走应急通道,单纯就剩下”出奇“,把“守正”丢了;

有色股是分散风险的配置,它具有不相关性,有一点“出奇”的味道。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