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500,11月12日~11月27日,12个交易日,下跌了12%;
12月10日至今,19个交易日,也下跌了12%,但下跌的速度就明显放缓了。
下跌速度放缓,意味着本轮下跌(11月12日以来),是一波调整,调整结束后将重新上涨刷新11月12日高点。
科创创业50,2024年出现了2波上涨,第1波涨幅29%,第2波涨幅63%,而且第2波上涨的时间更短,所以第2波上涨的速度远远快于第1波,意味着这是一波上升趋势,大概率会有第3波上涨,目标是2022年7月高点,约34%空间;
现在需要观察的是上涨模式,大概有2种:
1、2013年,持续的震荡上涨,年初涨速快,速度逐渐放缓,年底涨速慢;
2、2019年,脉冲式上涨,第1波上涨4月份见顶,震荡调整,第2波上涨11月份才创新高。
创业板50,以2015年最高的波动率为100,换算之后的波动率,2013年=46,2019年=60,2025年=79。目前来看,波动率是大于2013年和2019年的,这使得脉冲式上涨的概率更大。
近1年,芯片、人工智能、电动车、军工,等等成长股的走势大体同步,这4个板块的第2波上涨(9月份)都比第1波上涨(2月份)快得多,大概率有第3波上涨;
从强度来讲,芯片>人工智能>电动车>军工。此前没有调整的时候,一度认为芯片和人工智能第3波上涨有滞涨风险,但现在回调以后,这种风险被释放,第3波上涨大概率仍然是芯片和人工智能领涨。相对应的,电动车和军工股不仅第2波涨幅偏小,而且现在回调的幅度也不小,所以需要观察。
医药股和酿酒股,这2个板块走势几乎一模一样,它们2024年9月份创了新低,所以不存在是否加速上涨,需要今年再涨一波,然后跟去年9月比较,看是否加速。当然,极大概率是不可能加速了,9月份那波是历史罕见的高速上涨。所以,还是退一步观察,医药股、酿酒股是否还有一波缓速的上涨,大概率会有。
银行股,9月份那波是减速上涨的,预计也不太可能再次加速了;
券商股9月份那波上涨本身非常快,但是跟酿酒医药有同样的问题,券商股7月份创了新低,还要今年再涨一波才能比较速度,大概率也是要减速了。
能源股和有色股,过去1年的走势比较接近,主要的原因是市场整体的波动率提升,使得很多股票都在跟随大势波动,走势趋于同步;
但观察过去4年的走势,能源股和有色股的区别就非常大。能源股处于高位,且开始加速下跌,甚至可以直接看空能源股。有色股处于低位,目前在减速下跌,仍然可以看多有色股。
近年来,又在重新调校研究方向,但也有一些是不变的:
1、我是靠炒股赚钱的,不是靠写文章或卖课程。所以研究方向是赚钱,不是学术研究;
2、市场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也是赚钱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迎合”市场的变化;
3、需要自知之明,了解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
2007~2017年,那10年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定量”研究,而且局限于A股的微盘股。因为市场的波动极大,而且沪深300/上证指数/深证成指那10年分别下跌了24%/37%/38%,显然不得不做短线交易;
2017~2022年,这5年则转向了“定性”研究,聚焦大盘成长股。因为市场波动率剧烈下滑,以2015年创业板50的最高波动率为100,2017年最低只有20。而且大盘成长股的典型代表指数,创业板50,这5年涨幅达到了54%,适合做长线策略;
2022~2027年,计划这5年回到“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可以看到创业板50的波动率重新回升,现在是79,远高于2017年的20,而且仅次于2015年的100,“定量”研究有用武之地。其次,2023、2024年创业板50的累计跌幅也只有8%,下跌明显减速,预计将有大幅度的回升,对于成长股来讲,既可以做长线策略(因为趋势向上),也可以做短线策略(因为波动率回升)。
“定量”研究这一块,聚焦趋势/反转、波动率、强弱分化,等等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编程,会用到物理、计算机、数学等知识;
“定性”研究现在也不局限于大盘成长股,扩展到红利股、美股、黄金等等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通货膨胀率、GDP、汇率、利率等宏观数据,还有全部人类活动的历史研究。
“自知之明”,年纪渐长(大学毕业22年),发现学习语言、历史等等,开始得心应手,而且非常感兴趣。学习物理、计算机等等,发现学得很慢,重点还缺乏动力。但是现在市场这根指挥棒,重新引导我学习物理、计算机这些,动力方面就问题不大了,慢就慢一点,反正也不用参加期末考试、高考这些,已有的策略也足以应付市场,这点自信还是要有,现在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尽量延迟“退休”。
操作策略,仓位90%=芯片45%+券商40%+有色5%;
耐心等反弹,观察反弹速度和成交量。
明天停一天,周三更新。
【阿令】“迎合”市场变化——20250106
中证500,11月12日~11月27日,12个交易日,下跌了12%;
12月10日至今,19个交易日,也下跌了12%,但下跌的速度就明显放缓了。
下跌速度放缓,意味着本轮下跌(11月12日以来),是一波调整,调整结束后将重新上涨刷新11月12日高点。
科创创业50,2024年出现了2波上涨,第1波涨幅29%,第2波涨幅63%,而且第2波上涨的时间更短,所以第2波上涨的速度远远快于第1波,意味着这是一波上升趋势,大概率会有第3波上涨,目标是2022年7月高点,约34%空间;
现在需要观察的是上涨模式,大概有2种:
1、2013年,持续的震荡上涨,年初涨速快,速度逐渐放缓,年底涨速慢;
2、2019年,脉冲式上涨,第1波上涨4月份见顶,震荡调整,第2波上涨11月份才创新高。
创业板50,以2015年最高的波动率为100,换算之后的波动率,2013年=46,2019年=60,2025年=79。目前来看,波动率是大于2013年和2019年的,这使得脉冲式上涨的概率更大。
近1年,芯片、人工智能、电动车、军工,等等成长股的走势大体同步,这4个板块的第2波上涨(9月份)都比第1波上涨(2月份)快得多,大概率有第3波上涨;
从强度来讲,芯片>人工智能>电动车>军工。此前没有调整的时候,一度认为芯片和人工智能第3波上涨有滞涨风险,但现在回调以后,这种风险被释放,第3波上涨大概率仍然是芯片和人工智能领涨。相对应的,电动车和军工股不仅第2波涨幅偏小,而且现在回调的幅度也不小,所以需要观察。
医药股和酿酒股,这2个板块走势几乎一模一样,它们2024年9月份创了新低,所以不存在是否加速上涨,需要今年再涨一波,然后跟去年9月比较,看是否加速。当然,极大概率是不可能加速了,9月份那波是历史罕见的高速上涨。所以,还是退一步观察,医药股、酿酒股是否还有一波缓速的上涨,大概率会有。
银行股,9月份那波是减速上涨的,预计也不太可能再次加速了;
券商股9月份那波上涨本身非常快,但是跟酿酒医药有同样的问题,券商股7月份创了新低,还要今年再涨一波才能比较速度,大概率也是要减速了。
能源股和有色股,过去1年的走势比较接近,主要的原因是市场整体的波动率提升,使得很多股票都在跟随大势波动,走势趋于同步;
但观察过去4年的走势,能源股和有色股的区别就非常大。能源股处于高位,且开始加速下跌,甚至可以直接看空能源股。有色股处于低位,目前在减速下跌,仍然可以看多有色股。
近年来,又在重新调校研究方向,但也有一些是不变的:
1、我是靠炒股赚钱的,不是靠写文章或卖课程。所以研究方向是赚钱,不是学术研究;
2、市场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也是赚钱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迎合”市场的变化;
3、需要自知之明,了解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
2007~2017年,那10年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定量”研究,而且局限于A股的微盘股。因为市场的波动极大,而且沪深300/上证指数/深证成指那10年分别下跌了24%/37%/38%,显然不得不做短线交易;
2017~2022年,这5年则转向了“定性”研究,聚焦大盘成长股。因为市场波动率剧烈下滑,以2015年创业板50的最高波动率为100,2017年最低只有20。而且大盘成长股的典型代表指数,创业板50,这5年涨幅达到了54%,适合做长线策略;
2022~2027年,计划这5年回到“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可以看到创业板50的波动率重新回升,现在是79,远高于2017年的20,而且仅次于2015年的100,“定量”研究有用武之地。其次,2023、2024年创业板50的累计跌幅也只有8%,下跌明显减速,预计将有大幅度的回升,对于成长股来讲,既可以做长线策略(因为趋势向上),也可以做短线策略(因为波动率回升)。
“定量”研究这一块,聚焦趋势/反转、波动率、强弱分化,等等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编程,会用到物理、计算机、数学等知识;
“定性”研究现在也不局限于大盘成长股,扩展到红利股、美股、黄金等等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通货膨胀率、GDP、汇率、利率等宏观数据,还有全部人类活动的历史研究。
“自知之明”,年纪渐长(大学毕业22年),发现学习语言、历史等等,开始得心应手,而且非常感兴趣。学习物理、计算机等等,发现学得很慢,重点还缺乏动力。但是现在市场这根指挥棒,重新引导我学习物理、计算机这些,动力方面就问题不大了,慢就慢一点,反正也不用参加期末考试、高考这些,已有的策略也足以应付市场,这点自信还是要有,现在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尽量延迟“退休”。
操作策略,仓位90%=芯片45%+券商40%+有色5%;
耐心等反弹,观察反弹速度和成交量。
明天停一天,周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