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机构资金尝试发力——20241217

2024-12-17 16:09:17

创业板50,小幅度反弹,并没有太多操作层面的意义,但说明阶段性下跌告一段落,而且回调已经踩到了55日线;

叠加今天小盘股出现了暴跌走势,创业板50逆势上涨,说明机构资金在尝试发力。现阶段,以机构资金为代表的投资力量具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里,先将投资者大体上分为5类:

主动管理的公募、私募和外资;

“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的被动型指数基金;

个人投资者直接入市;

个人投资者配置的被动型指数基金;

量化基金。

大体上,前2类投资者是看重基本面的,后3类投资者是看重资金面的,逐个分析:

主动管理的公募、私募和外资,显然注重基本面。这类投资者近3年被显著削弱,甚至被戏称为“去机构化”。但我觉得实际情况是这样的,2021年鱼龙混杂、鸡犬升天,有太多的人造明星,这3年是大浪淘沙而已。但金子总会发光,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一定会掌控越来越多的资金,反之也就不是真正有实力的;

“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的被动型指数基金,这些机构“相信”基本面,甚至某种程度试图“影响”基本面。这些机构资金是新增的,而且还在不断壮大。其实我觉得这个第类投资者,是第类投资者的最大“威胁”;

个人投资者直接入市,也就是常说的散户、游资,基本无视基本面。近3个月,这类资金可以说是最活跃、最积极入市的。但长期来看,存在2个很明显的问题,一是水平“平平”,实话难听,刻薄一点说,长期难免被收割,资源向第类投资者里面真正有实力的那部分集中。二是2021年房地产市场见顶后,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很多人没钱了,没弹药没后勤补给的仗怎么打;

个人投资者配置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其实也不是很关注基本面。这类投资者很可能未来还是有增量的,资金来源是原来买主动基金的,或者自己买股的,但后来发现还是指数基金更靠谱。而且,指数基金可以有效降低股票投资的难度,比如说,前些年房地产牛市的时候,不少人敢1000万买一套房子,但敢于1000万买1只股票的人,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了。如果指数基金真能维持长时间的上涨,会有点像投资房地产,有个说法“房子就是一个城市的股票”,现在则是转为投资一揽子最优秀的中国股票;

量化基金,大多数是不关注基本面的。这类投资者目前快速发展,但未来会有瓶颈,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小微盘股领域,第类个人投资者被“收割”得差不多的时候,量化基金的规模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总的来讲,第类主动管理资金,长期还是会掌握越来越多资源。第类被动投资机构,正在不断壮大。第类个人投资者趋势还是越来越边缘化。第类被动投资的个人投资者阶段性帮助了第类投资者。第类投资者很赚钱,但对大盘股和主流指数缺乏影响力。所以,我觉得长期来看,“机构化”的趋势还是很明显,近3年的“去机构化”只是大浪淘沙、去伪存真的阶段。

深证50指数是深交所50只最大的股票,主要是机构资金在配置。而深证综指包括深交所全部3000只股票,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这2者的比值,可以反映“投资力量”与“投机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虽然,此前多次分析过,2001年和2015年,是“投机力量”主导,资金面推动的行情,也顺势推导2029年是资金面推动的投机行情;

2007年和2021年,是“投资力量”主导,基本面推动的行情,也可以顺势预测,要等到2035年才是基本面行情。

但是,除了“循环”的因素,还要考虑“趋势”的因素。基于前面的分析,“机构化”仍然是长期的趋势,也就是本图中显示的“投资力量”与“投机力量”的比值,虽然2021~2024年下滑3年,而且可能到2029年都是下滑或震荡周期,但不应该跌破2015年的低点,甚至我觉得,都不见得能比2024年低点下滑很多。

然后,看一个比较短的周期,今年深证50上涨了15.3%,深证综指上涨9.6%,显示机构资金的力量已经在回升,这个阶段,机构资金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9月24日以来,走势面、资金面和政策面已经明显逆转,现在只差迟钝的基本面还没有逆转。但观察2021年机构主导的“新半军”行情,这些股票启动的时候业绩很差,最后都兑现了业绩,说明内资机构还是具备一定的提前预测基本面的能力;

“地利”。深证50、创业板50等反映机构股票的主流指数,近3年的跌幅大于50%,甚至大于60%,处于极端低位。而微盘股、红利股,以及美股(部分私募配置),都不在低位,甚至在极端高位;

“人和”。1、三季度已经有公募基金减消费医药,加仓新能源,虽然这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至少表明这些机构没有躺平。2、”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以及个人投资者配置的沪深300、中证A500、科创板、创业板等ETF,显然,对机构重仓股是有好处的。3、还差一环,就是看公募基金什么时间减仓红利股,私募基金什么时候减仓美股,然后回流A股的成长股。

反过来看一下小微盘股,仍然维持本轮行情,可以类比1994~2001年和2008~2015年的判断,但绝对不是刻舟求剑,认为行情会一模一样;

需要仔细观察2001~2008年和2015~2024年,小微盘股在调整期的不同表现:

2001~2008年,期间2005~2007年有个超大”反弹“,是很强势的表现;

2015~2024年,近乎于单边下跌,在2019~2021年行情中毫无表现。这是小微盘股将在较长时间内被边缘化的迹象,直到小微盘股的估值回到它应该的位置,比如10倍,总之比大盘股的估值低才正常。

至于在前述5类投资者里面,怎么给自己定位,还是可以用选择题排除法:

第类量化基金,直接就排除,这个需要的不是股市智慧,而是高科技,但现在的高科技,本质就是砸钱,现在论“亿”砸,以后必然内卷,“10亿”、“100亿”;

第类个人投资者买ETF,这是可以考虑的,这是一种不被其它4类投资者收割的方式,等我发现自己失去跑赢指数的能力或兴趣,我也会买ETF,那就是实质意义的退休了,希望此前就能赚到多的资本;

第类个人投资者直接买股票。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身份是个人投资者,还是在机构工作。重点还是投资方式,我现在认为追涨杀跌,炒炒妖股这些炒股方式,不是很靠谱,也做不大,超过1000万基本玩不转,而且大概率被量化基金收割;

第类“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买ETF。这个直接从身份上就排除了,高攀不起;

第类主动管理。同样这里的重点不是身份,是一个人做投资,还是在机构工作。重点是专业、灵活、赚钱且跑赢指数的投资方式,这是理想的状态。

操作策略,仓位100%:

长线,现在至2029/2035年,20%军工芯片股+20%互联网券商股=40%。管它是资金面行情,还是基本面行情,这2只股票都行;

中短线,现在至明年上半年,芯片25%+券商20%+新能源10%+有色5%=60%。核心是,经过3年所谓“去机构化”,现在可以投机性地押注“投资力量”阶段性复苏。很明显,投资性的股票,特别是“新半军”这种高成长性的,也极度活跃的股票,显然是可以用于投机的。反过来,投机性的微盘股、妖股等等,就一定不能用于投资,没必要耗费宝贵的精力在上面。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