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的角度,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因为王阳明是圣人,我们是普通人;
从“术”的角度,是有可能做到的,一是提高“知”的确定性,二是降低“行”的难度,比如:
将“炒股怎么赚钱”这个问答题,转为“选择题”,然后排除不可能的选项,在剩下为数不多的潜在正确的选项里面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知”的确定性,又降低了“行”的难度。
简单化处理,股票分为大盘股、小盘股,以及成长股、价值股,4个维度就可以了。沪深300代表大盘股、价值股,中证2000代表小微盘股、科创创业50代表成长股。
9月24日以来,表现较强的是中证2000和科创创业50,表现较弱的是沪深300,可以这么解读:
一、验证了沪深300没有大行情的判断,也就是相对不看好大盘股、价值股,等等;
二、小盘股确实有行情,但参与方式与2015年会有显著不同,后面再详述;
三、成长股很大概率也有行情,参与方式则可以直接参考2021年。
沪深300,2021~2024年的下跌时间和跌幅,基本与2009~2013年和2015~2019年一样,下跌空间几乎没有了;
沪深300的市盈率12.66倍,市净率1.34倍。“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等机构资金,持续大量买入沪深300类的ETF;
沪深300最大的作用是“托底”,但是,大的机会并不在这里。
中证2000,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机会是出来了的;
但现在和2015年很大的区别:
1、股票数量大幅增加,以致于很难所有股票都大涨。现在有5368只A股,减去中证800的成分股,可以认为小微盘的数量有4568只。而由于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小微盘股的波动率是会下降的,个人投资者、游资等等不敢分散力量,一旦分散就会被量化基金打压,就像过去2年那样。所以,真正能像2015年那样大涨的股票,可能也就是数百只或一千多只,这个选股难度还是很大;
2、2015年以后,出现了所谓大盘成长股,既是大盘股,又是成长股,比如“新半军”。这样,会分流以前买小盘股的资金,我自己以前就是只买50亿流通市值以下的小盘股,现在几乎只买大盘成长股。
现在参与小微盘股,大概有3个方法:
1、直接买小微盘股,与游资和量化基金正面竞争,这个难度自己掂量;
2、买中证1000、中证2000等等相关的ETF,但因为数千只股票里面,可能只有数百只或一千只股票表现好,ETF的表现应该是一般的;
3、买券商股,因为小微盘股、个人投资者、游资、量化基金活跃,直接提升成交量,从而券商股上涨。
科创创业50,代表成长股。还是用吃鱼来打比方,有3种”吃法“:
1、谨慎的吃法,一段一段吃,吃一部分,又浪费一部分;
2、激进的吃法,一整条吃,从头吃到尾,然后又吐出一部分;
3、“买单”的吃法,先在边上看着别人吃,等吃得差不多了,忍不住冲进来“买单”。
我现在是前2种方法混合着吃:
一部分从头吃到尾,做长线,类似2021年,“新半军”、券商、有色、人工智能等等,是主要关注的方向;
一部分一段一段吃,做短线,类似2015年,中证800成分股就是800只,再加上一些量化选股的手段,这个选股就不难了,2015年的时候都有2500只股票了。
再看看市场现在的表现:
深证综指,创了3周新高,第2波上涨已经开启的概率较大,关注上涨速度;
创业板50,一段一段看,下一段的目标应该是2022年7月的高点,2800点,还有23%空间;
“新半军”是近3年跌幅最大的板块之一,参考创业板50的走势,反弹回2022年7月高点,有100%空间,需要考虑“新半军”补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是近2年的强势股,尤其是上游板块涨幅巨大,需留意滞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下游板块,略好一些,因为2024年8月之前有一波大幅下跌。短线如果选股,也是可以考虑,至少不回避。
券商股,中长线还有100%空间,昨天分析过;
但是短线涨幅也是略大,短线(12月和明年1月),很可能不如“新半军”。
铝业股,2021年9月以来的下跌,基本可确定结束于2024年2月;
所以9月份以来的上涨,是第2波,通常是主升浪,而主升浪的涨幅通常是最大的一波。现在计算,2月份那一波上涨57%,9月份这波仅上涨49%,大概来讲,9月份这波主升浪还没有结束。
操作策略,仓位100%:
长线仓位40%=军工芯片股20%+互联网券商股20%。这块,因为已经直通2029年和2035年,实际上也就是现在不用管;
中线仓位40%=芯片股20%+券商股15%+铝业股5%,中线只看到明年一季度和上半年,这一块需要重点考虑。主要精力用于是选股,这里的20%芯片股都是中线的超跌股,属于现在最看好的“新半军”那一块。15%券商股和5%铝业股,则是强者恒强,不是中线的超跌股,前面分析了,铝业股更值得看好,不排除会加5%铝业股,减5%券商股;
短线仓位20%=新能源10%+芯片股5%+券商股5%。这一块是计算机程序选股,这样节约下来的精力,主要用于人工控制仓位,这样就可以灵活地加减仓,比如我下周要加仓,那就运行一下选股程序。又如果说下个月要减仓,短线股票持有一段时间,是强行卖的,卖了之后不运行选股程序,仓位就下来了。
再说下跟“知行合一”有点关系的,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
1、对于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实”,不管是权威专家,还是民间大神,不管是长篇巨著,还是短视频,只要逻辑自洽,我都会默认他们的观点是对的,并且相应地吸纳到自己的体系里,尤其是一些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但到了我这里之后,我会始终怀疑我以为的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实“,到底是不是“事实”;
2、对于“未来”,正好反过来,不管是权威专家,还是民间大神,涉及到预测“未来”,一律默认在胡说八道。而到我这里,经过我的分析之后,我预测的“未来”,我甚至会认为那个“未来”已经是既成事实,效果等同于从未来穿越回来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在炒股这件事上,从“术”的层面讲,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的。
【阿令】“知行合一”——20241206
从“道”的角度,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因为王阳明是圣人,我们是普通人;
从“术”的角度,是有可能做到的,一是提高“知”的确定性,二是降低“行”的难度,比如:
将“炒股怎么赚钱”这个问答题,转为“选择题”,然后排除不可能的选项,在剩下为数不多的潜在正确的选项里面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知”的确定性,又降低了“行”的难度。
简单化处理,股票分为大盘股、小盘股,以及成长股、价值股,4个维度就可以了。沪深300代表大盘股、价值股,中证2000代表小微盘股、科创创业50代表成长股。
9月24日以来,表现较强的是中证2000和科创创业50,表现较弱的是沪深300,可以这么解读:
一、验证了沪深300没有大行情的判断,也就是相对不看好大盘股、价值股,等等;
二、小盘股确实有行情,但参与方式与2015年会有显著不同,后面再详述;
三、成长股很大概率也有行情,参与方式则可以直接参考2021年。
沪深300,2021~2024年的下跌时间和跌幅,基本与2009~2013年和2015~2019年一样,下跌空间几乎没有了;
沪深300的市盈率12.66倍,市净率1.34倍。“国家队”、社保、保险公司等机构资金,持续大量买入沪深300类的ETF;
沪深300最大的作用是“托底”,但是,大的机会并不在这里。
中证2000,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机会是出来了的;
但现在和2015年很大的区别:
1、股票数量大幅增加,以致于很难所有股票都大涨。现在有5368只A股,减去中证800的成分股,可以认为小微盘的数量有4568只。而由于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小微盘股的波动率是会下降的,个人投资者、游资等等不敢分散力量,一旦分散就会被量化基金打压,就像过去2年那样。所以,真正能像2015年那样大涨的股票,可能也就是数百只或一千多只,这个选股难度还是很大;
2、2015年以后,出现了所谓大盘成长股,既是大盘股,又是成长股,比如“新半军”。这样,会分流以前买小盘股的资金,我自己以前就是只买50亿流通市值以下的小盘股,现在几乎只买大盘成长股。
现在参与小微盘股,大概有3个方法:
1、直接买小微盘股,与游资和量化基金正面竞争,这个难度自己掂量;
2、买中证1000、中证2000等等相关的ETF,但因为数千只股票里面,可能只有数百只或一千只股票表现好,ETF的表现应该是一般的;
3、买券商股,因为小微盘股、个人投资者、游资、量化基金活跃,直接提升成交量,从而券商股上涨。
科创创业50,代表成长股。还是用吃鱼来打比方,有3种”吃法“:
1、谨慎的吃法,一段一段吃,吃一部分,又浪费一部分;
2、激进的吃法,一整条吃,从头吃到尾,然后又吐出一部分;
3、“买单”的吃法,先在边上看着别人吃,等吃得差不多了,忍不住冲进来“买单”。
我现在是前2种方法混合着吃:
一部分从头吃到尾,做长线,类似2021年,“新半军”、券商、有色、人工智能等等,是主要关注的方向;
一部分一段一段吃,做短线,类似2015年,中证800成分股就是800只,再加上一些量化选股的手段,这个选股就不难了,2015年的时候都有2500只股票了。
再看看市场现在的表现:
深证综指,创了3周新高,第2波上涨已经开启的概率较大,关注上涨速度;
创业板50,一段一段看,下一段的目标应该是2022年7月的高点,2800点,还有23%空间;
“新半军”是近3年跌幅最大的板块之一,参考创业板50的走势,反弹回2022年7月高点,有100%空间,需要考虑“新半军”补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是近2年的强势股,尤其是上游板块涨幅巨大,需留意滞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下游板块,略好一些,因为2024年8月之前有一波大幅下跌。短线如果选股,也是可以考虑,至少不回避。
券商股,中长线还有100%空间,昨天分析过;
但是短线涨幅也是略大,短线(12月和明年1月),很可能不如“新半军”。
铝业股,2021年9月以来的下跌,基本可确定结束于2024年2月;
所以9月份以来的上涨,是第2波,通常是主升浪,而主升浪的涨幅通常是最大的一波。现在计算,2月份那一波上涨57%,9月份这波仅上涨49%,大概来讲,9月份这波主升浪还没有结束。
操作策略,仓位100%:
长线仓位40%=军工芯片股20%+互联网券商股20%。这块,因为已经直通2029年和2035年,实际上也就是现在不用管;
中线仓位40%=芯片股20%+券商股15%+铝业股5%,中线只看到明年一季度和上半年,这一块需要重点考虑。主要精力用于是选股,这里的20%芯片股都是中线的超跌股,属于现在最看好的“新半军”那一块。15%券商股和5%铝业股,则是强者恒强,不是中线的超跌股,前面分析了,铝业股更值得看好,不排除会加5%铝业股,减5%券商股;
短线仓位20%=新能源10%+芯片股5%+券商股5%。这一块是计算机程序选股,这样节约下来的精力,主要用于人工控制仓位,这样就可以灵活地加减仓,比如我下周要加仓,那就运行一下选股程序。又如果说下个月要减仓,短线股票持有一段时间,是强行卖的,卖了之后不运行选股程序,仓位就下来了。
再说下跟“知行合一”有点关系的,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
1、对于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实”,不管是权威专家,还是民间大神,不管是长篇巨著,还是短视频,只要逻辑自洽,我都会默认他们的观点是对的,并且相应地吸纳到自己的体系里,尤其是一些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但到了我这里之后,我会始终怀疑我以为的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实“,到底是不是“事实”;
2、对于“未来”,正好反过来,不管是权威专家,还是民间大神,涉及到预测“未来”,一律默认在胡说八道。而到我这里,经过我的分析之后,我预测的“未来”,我甚至会认为那个“未来”已经是既成事实,效果等同于从未来穿越回来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在炒股这件事上,从“术”的层面讲,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