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从点位来讲,由于一些影响力很大的央企股和所谓“国家队”的存在,什么突破3500就会如何如何,跌破3100又会如何如何,这些意义都不是很大,应该尽量淡化上证指数的点位;
从涨跌时间来考虑,还是有一定的意义,毕竟上证指数是大多数股民最关注的指数。10月8日那一波下跌了33个小时,11月8日以来的第1波下跌是31个小时,假定现在是第2波下跌,也持续31~33个小时左右,那么低点在12月3日前后。
深证综指,由于深交所几乎没有央企股,“国家队”的影响力也相对弱,所以点位还是有意义的。本轮回调的目标是55日线,预计在12月2日前后到达,届时的55日线是1900点,也就是还有3.5%的下跌空间,可以考虑硬抗;
中线的角度,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预测,应该是精确且大胆的预测,突出的特征是预测的周期较长,且波动较大。时间过短的预测,即使正确,通常收益也不会很大。而时间长,但是波动小的预测,比如预测未来一年能够上涨5%,即使这个预测完全正确,也不会获得太多的收益。
而做出一个长周期且波动大的预测,其结果往往是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非常对,然后获得大幅的收益。要不就是非常错,但这个时候需要避免大幅的损失。由于事先并不知道预测是非常对,还是非常错,所以始终需要一个合理的应对策略,使得预测非常对的时候获得较大的收益,而预测非常错的时候也能有及格的表现。
目前的预测是:
第浪已结束,涨幅49%;
第浪回调会在12月2日前后,1900点附近见底,但是除非仓位特别轻,否则也不一定就按照这个预测去加仓,可以等企稳走强以后右侧加仓;
第浪见底之后,是第浪上涨,即使是追涨买入,也必须重仓持有。第浪预计将细分成5个微浪,其中第1个微浪预计在12月底/1月初见顶,最好是可以刷新10月8日的高点,也就是争取年K线收一根“光头阳线”。整个第浪,预计持续到明年3月份前后,由于第浪一定不会是最短的浪,预计会逼近或超过2021年的高点,理论上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减仓的事情;
然后是第浪回调和第浪上涨,预计第浪上涨可以持续到明年6、7月份前后,但预计不会比第浪高点高出太多,接近于高位震荡的走势。
防守的角度,现在是第浪上涨已结束,正在第浪回调。此时此刻,退一万步,假设反弹行情全部结束,那做梦都会笑醒,因为这不是牛市结束,而是牛市还没有开始,而牛市还没有开始的情况下,我的策略都差点翻倍了(涨94%),是不是应该笑醒,然后继续等牛市来就可以了;
进攻的核心,就是第浪,一旦判断出第浪上涨,必须重仓/满仓。换句话说,第浪结束或接近结束的时候,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激进进攻了。
第浪的优势:
1、上证指数第浪上涨持续仅3周,第浪回调已经长达7周,距离第浪结束,第浪上涨开始的时间点,不可能太远;
2、第浪不会是幅度最小的上升浪,涨幅有保证;
3、第浪通常是普涨行情(随后高位的第浪通常是分化行情)。
需要观察各板块普涨的可能性:
科技股和券商股,2015年以来就是完全同步的,因为个人投资者在这2个板块里面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一波行情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个人投资者,存款搬家,股市/房市资产配置再平衡;
新能源,是典型的机构重仓股,它与科技股、券商股的走势当然不完全同步,但是经过近3年的暴跌之后,新能源其实已经快要接近科技股和券商股的位置,某种程度讲,这一轮行情有可能出现机构资金和个人资金共振的局面;
消费医药,也是机构重仓股。不过,昨天分析了,消费医药股是上涨了10余年,乃至20~30年的板块,完全的特立独行。而且三季度机构在减仓消费医药,加仓新能源。消费医药股不确定是否能够共振上涨,但适度反弹是不难的,毕竟近3年也是足够超跌。
红利股,典型的包括,国有大型银行、煤炭、石油、电力、电信等巨型央企股;
这些股票不好去预测走势,如前所述,预测这类股票未来一年能够上涨5~10%,即使完全正确,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就跟预测存银行一年能拿到1.5%利息一样;
不过还是可以看到,2020年3月主流指数进入某级别第(3)浪之后,红利股至少没有跌,也是在同步上涨的。而且现阶段来讲,红利股仍然沿着2年线缓慢上涨,没有明显的破位迹象。
有色和化工,2015年以来与新能源板块大体同步。因为有色和化工板块里面,很多跟新能源相关的金属和化工材料,这几个板块继续同步的概率仍然很大。至于走势,参考前面对新能源的分析,需要关注机构投资者的动向,而机构投资者三季度是在加仓新能源,还是有一定机会;
这里面单独拆分出基本金属板块(铜铝铅锌),跟有色、新能源的走势还是有所不同。昨天分析过,基本金属板块可以看作2007~2020年下跌了13年,然后2021年突破了此前13年的下跌趋势,2024~2025年很大概率会有第2波大幅拉升(参考2020~2021年上涨149%)。
操作策略,仓位95%:
芯片42%、券商39%、有色5%、军工5%、科创4%;
短线来讲,既然指数选择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跌,高抛低吸做差价就很难了,可以考虑在低位直接调仓换股,一旦指数企稳或看好的个股启动就直接买,同时减仓计划好撤出的ETF品种;
长期来看,大胆的预测需要配合合理的策略,我现在将仓位分配于长线和短线2个策略,分别配置了60%和40%资金,但实际上是由5个更加细分的策略组成,只是说起来太麻烦:
超长线,20%资金,持有可长达12~20年,这次是由2017~2029年,已经持有了7年,目前配置某军工芯片股12.5%+某互联网券商股7.5%;
长线,20%资金,持有3~5年,这次是由2024~2029年,仍然配置某军工芯片股12.5%+某互联网券商股7.5%;
中线,20%资金,持有3~5个季度,这次是由2024年9月~2025年6月,目前配置某互联网券商股10%+某军工芯片股5%+某铝业股5%,这一块有调仓可能,增加5%铝业股,减5%互联网券商股,但不是现在;
以上60%资金的配置,就是平时说的长线策略。
中短线,20%资金,持有3~5个月,这次是2024年11月底/12月初~2025年3月前后,这块没有具体的股票,追随市场热点即可,重点是仓位控制;
短线,20%资金,持有3~5周,目前是2024年11月底~2024年12月底,这块也没有具体股票,重点在仓位控制,目前使用了15%资金,后面还是会把这5%加上,第浪没有不满仓的理由。并且调仓换股,增加更多的个股,剔出部分ETF基金。
【阿令】进攻的核心是第浪——20241122
上证指数,从点位来讲,由于一些影响力很大的央企股和所谓“国家队”的存在,什么突破3500就会如何如何,跌破3100又会如何如何,这些意义都不是很大,应该尽量淡化上证指数的点位;
从涨跌时间来考虑,还是有一定的意义,毕竟上证指数是大多数股民最关注的指数。10月8日那一波下跌了33个小时,11月8日以来的第1波下跌是31个小时,假定现在是第2波下跌,也持续31~33个小时左右,那么低点在12月3日前后。
深证综指,由于深交所几乎没有央企股,“国家队”的影响力也相对弱,所以点位还是有意义的。本轮回调的目标是55日线,预计在12月2日前后到达,届时的55日线是1900点,也就是还有3.5%的下跌空间,可以考虑硬抗;
中线的角度,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预测,应该是精确且大胆的预测,突出的特征是预测的周期较长,且波动较大。时间过短的预测,即使正确,通常收益也不会很大。而时间长,但是波动小的预测,比如预测未来一年能够上涨5%,即使这个预测完全正确,也不会获得太多的收益。
而做出一个长周期且波动大的预测,其结果往往是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非常对,然后获得大幅的收益。要不就是非常错,但这个时候需要避免大幅的损失。由于事先并不知道预测是非常对,还是非常错,所以始终需要一个合理的应对策略,使得预测非常对的时候获得较大的收益,而预测非常错的时候也能有及格的表现。
目前的预测是:
第浪已结束,涨幅49%;
第浪回调会在12月2日前后,1900点附近见底,但是除非仓位特别轻,否则也不一定就按照这个预测去加仓,可以等企稳走强以后右侧加仓;
第浪见底之后,是第浪上涨,即使是追涨买入,也必须重仓持有。第浪预计将细分成5个微浪,其中第1个微浪预计在12月底/1月初见顶,最好是可以刷新10月8日的高点,也就是争取年K线收一根“光头阳线”。整个第浪,预计持续到明年3月份前后,由于第浪一定不会是最短的浪,预计会逼近或超过2021年的高点,理论上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减仓的事情;
然后是第浪回调和第浪上涨,预计第浪上涨可以持续到明年6、7月份前后,但预计不会比第浪高点高出太多,接近于高位震荡的走势。
防守的角度,现在是第浪上涨已结束,正在第浪回调。此时此刻,退一万步,假设反弹行情全部结束,那做梦都会笑醒,因为这不是牛市结束,而是牛市还没有开始,而牛市还没有开始的情况下,我的策略都差点翻倍了(涨94%),是不是应该笑醒,然后继续等牛市来就可以了;
进攻的核心,就是第浪,一旦判断出第浪上涨,必须重仓/满仓。换句话说,第浪结束或接近结束的时候,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激进进攻了。
第浪的优势:
1、上证指数第浪上涨持续仅3周,第浪回调已经长达7周,距离第浪结束,第浪上涨开始的时间点,不可能太远;
2、第浪不会是幅度最小的上升浪,涨幅有保证;
3、第浪通常是普涨行情(随后高位的第浪通常是分化行情)。
需要观察各板块普涨的可能性:
科技股和券商股,2015年以来就是完全同步的,因为个人投资者在这2个板块里面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一波行情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个人投资者,存款搬家,股市/房市资产配置再平衡;
新能源,是典型的机构重仓股,它与科技股、券商股的走势当然不完全同步,但是经过近3年的暴跌之后,新能源其实已经快要接近科技股和券商股的位置,某种程度讲,这一轮行情有可能出现机构资金和个人资金共振的局面;
消费医药,也是机构重仓股。不过,昨天分析了,消费医药股是上涨了10余年,乃至20~30年的板块,完全的特立独行。而且三季度机构在减仓消费医药,加仓新能源。消费医药股不确定是否能够共振上涨,但适度反弹是不难的,毕竟近3年也是足够超跌。
红利股,典型的包括,国有大型银行、煤炭、石油、电力、电信等巨型央企股;
这些股票不好去预测走势,如前所述,预测这类股票未来一年能够上涨5~10%,即使完全正确,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就跟预测存银行一年能拿到1.5%利息一样;
不过还是可以看到,2020年3月主流指数进入某级别第(3)浪之后,红利股至少没有跌,也是在同步上涨的。而且现阶段来讲,红利股仍然沿着2年线缓慢上涨,没有明显的破位迹象。
有色和化工,2015年以来与新能源板块大体同步。因为有色和化工板块里面,很多跟新能源相关的金属和化工材料,这几个板块继续同步的概率仍然很大。至于走势,参考前面对新能源的分析,需要关注机构投资者的动向,而机构投资者三季度是在加仓新能源,还是有一定机会;
这里面单独拆分出基本金属板块(铜铝铅锌),跟有色、新能源的走势还是有所不同。昨天分析过,基本金属板块可以看作2007~2020年下跌了13年,然后2021年突破了此前13年的下跌趋势,2024~2025年很大概率会有第2波大幅拉升(参考2020~2021年上涨149%)。
操作策略,仓位95%:
芯片42%、券商39%、有色5%、军工5%、科创4%;
短线来讲,既然指数选择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跌,高抛低吸做差价就很难了,可以考虑在低位直接调仓换股,一旦指数企稳或看好的个股启动就直接买,同时减仓计划好撤出的ETF品种;
长期来看,大胆的预测需要配合合理的策略,我现在将仓位分配于长线和短线2个策略,分别配置了60%和40%资金,但实际上是由5个更加细分的策略组成,只是说起来太麻烦:
超长线,20%资金,持有可长达12~20年,这次是由2017~2029年,已经持有了7年,目前配置某军工芯片股12.5%+某互联网券商股7.5%;
长线,20%资金,持有3~5年,这次是由2024~2029年,仍然配置某军工芯片股12.5%+某互联网券商股7.5%;
中线,20%资金,持有3~5个季度,这次是由2024年9月~2025年6月,目前配置某互联网券商股10%+某军工芯片股5%+某铝业股5%,这一块有调仓可能,增加5%铝业股,减5%互联网券商股,但不是现在;
以上60%资金的配置,就是平时说的长线策略。
中短线,20%资金,持有3~5个月,这次是2024年11月底/12月初~2025年3月前后,这块没有具体的股票,追随市场热点即可,重点是仓位控制;
短线,20%资金,持有3~5周,目前是2024年11月底~2024年12月底,这块也没有具体股票,重点在仓位控制,目前使用了15%资金,后面还是会把这5%加上,第浪没有不满仓的理由。并且调仓换股,增加更多的个股,剔出部分ETF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