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A股向牛长熊短模式切换——20241104

2024-11-04 16:23:03

科创创业50,日线级别有机会见底,但考虑成交量较低,还需要观察数日;

深证综指,可以认为第1阶段的上涨结束,上涨力度明显大于过去3年的其它3次反弹,成交额更是创出历史天量。即使是反弹,也会有第2波,实际上不太可能只是反弹,还会有第3波、第4波上涨;

选取上证50的成分股,这个组合的成长性极弱,虽然有4只科创板股票入选,但流通市值占比不足3%;

超长线,这类股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几乎失去了全部活力,熊市期间还能表现抗跌,甚至逆势上涨,但牛市期间基本已经毫无表现了;

中长线,鉴于上证50是这种情况,而且上证50的成分股占上证指数的权重约40%,最好不要喊上证指数4000点、5000点、6000点的口号,中长线最好就是不要看上证指数。除非上证指数改变权重的计算规则,大幅降低这些央企股、红利股、价值股的权重,上证指数就有救了。

选取深主板50指数、创业板50指数和科创50指数的成分股,合计150只股票,这样一个组合成长性很突出,过去30年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超长线,观察1996~2005年、2005~2014年和2014~2024年3个牛熊循环,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牛短熊长的模式,逐步过渡到牛长熊短的模式。2017年我选择转型为长线策略为主,是不得不为,但应该是理性的选择;

中长线,本轮上涨第1波,3周上涨了55%,速度极快。预计第2波上涨的时间会拉长,比如持续数个月甚至半年,细分成2波或3波上涨,速度会变慢,但涨幅可能大于第1波(55%),逼近或刷新2021年历史高点。

成长股:

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是近2年相对强势的成长股,短线也处于领涨状态;

新能源和军工,近2年偏弱,但中短线也有明显的走强迹象,有机会补涨;

目前我的持仓主要集中在这2块,正好各37%,合计约74%。

周期股:

证券公司和铝业股是目前最看好的周期股,其中券商股已经明显是本轮行情的领涨股/先涨股,铝业股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经济数据);

除了成长股持仓76%,剩余24%持仓就在这2个周期板块。

介于成长股和红利股之间的板块:

酿酒和医药,过去2年领跌,近1.5个月反弹弱势,中短线不太值得关注。长线来看,或者成为纯粹的红利股(比如酿酒),或者恢复成长性(比如医药股),才有关注的价值。

红利股:

国有大型银行和能源股,过去2年强势,近1.5个月弱势,中短线也不值得关注。但至少将来某个阶段(成长股见顶时),还是有长线关注的价值。

操作策略,仓位100%:

把重仓的2只股票拆开,互联网券商股有一半创业板属性(创业板50第2权重股),有一半周期股属性(券商板块第2权重股)。军工芯片股,有一半科创板属性(芯片),一半创业板属性(军工);

科创板成长股:科创50ETF+半导体ETF+某芯片股+1/2军工芯片股=37%;

创业板成长股:军工龙头ETF+1/2互联网券商股+1/2军工芯片股=37%;

周期股:券商ETF+某有色股+1/2互联网券商股=26%。

这个配置相对均衡,目前没有调仓计划,中线有可能会增加周期股的权重(有色)。

这2天在看《中年觉醒》这本书,从2007年炒股以来:

第8年,2015年躲过股灾是第1个巅峰期,不过回头来看,依靠所谓盘感,依靠小聪明的成分比较多;

第10年,2017年遇到低谷期,甚至可以说“中年危机”;

第10~17年,2017~2021年是第1波转型,转型做长线策略,其实重点就是跟随大势。2022~2024年是第2波转型,回到长线策略与短线策略结合,一方面要更精准地跟踪大势,另一方面也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小聪明。我现在深度研究股市的时间,大约是每天平均3小时,一年1000小时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考虑一些问题,如果我发现需要花费超过这个时间,才能跟上主流,甚至还跟不上主流水平,那个时候就要考虑收起小聪明,完全顺势而为就是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