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以收盘价计算,中证500今年的3轮下跌:
第1轮下跌,51个交易日,下跌8.9%;
第2轮下跌,50个交易日,下跌13.7%;
近20个交易日,回调了2.8%,是今年回调速度最慢的一次;
后面30个交易日左右,应该以2种情况为主,一是加速赶底,二是突破半年线。观察近20个交易日的下跌速度之后,考虑突破半年线的概率略大,适当押注强势的科技股,并关注券商股。
长线,深证综指,以最大跌幅盘点过去15年的3轮下跌:
2010~2012年,25个月,下跌49%;
2015~2018年,40个月,下跌62%;
2021~2023年,24个月,下跌33%;
不论是时间,还是跌幅,本轮下跌的级别显然不如2015~2018年。而对比2010~2012年,本轮下跌的幅度又不算大。个人的角度,经历过2015年股灾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过去2年的跌幅看,仍然认为战略上可以藐视本轮熊市。
但是,从信心的角度,现在不论是股市内的,还是股市以外的,信心之低迷,可以说脱离了事实,有点太过了。
即使,拿深证综指放到全球范围去比较,也是遥遥领先的,不需要太谦虚。
选取印度孟买指数、深证综指、纳斯达克、欧洲斯托克50、日经225、恒生指数,从1996年算起:
1、不考虑汇率,排名是印度+1776%、深证综指+1118%、纳斯达克+1108%、欧洲+174%、日本+54%、恒生指数+53%;
2、考虑人民币升值17%、印度卢比贬值58%等汇率变动,排名是深证综指+1325%、纳斯达克+1108%、印度+688%、欧洲+149%、恒生指数+53%、日本+14%。
略作分析:
1、印度、深证综指、纳斯达克可以称之为“成长”,欧洲、日本、恒生指数基本是“价值”了;
2、不考虑汇率,深证综指2007年以前领涨,纳斯达克和印度2008年开始后来居上,可以重点看一下2007年/2008年发生了些什么。
【2007年→2021年→2035年】
实际上2007年,跟2021年可以看作一对,重点看工业、金融和“新半军”,3个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板块:
2007年以前,地方政府加杠杆,基建+地产的发展模式,工业和金融股领涨。现在被称为“新半军”的板块,2007年以前是最弱板块,弱到什么程度,1992~2008年是长达16年的逆势下跌,在A股实践了“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2007~2021年,“新半军”反转为最强板块,工业和金融股则是最弱板块,显然,代表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早就开始了。但因为工业和金融股的权重极大,拖累极大,“新半军”的强势不足以弥补,所以大部分主流指数2008年以后都落后于国际主流指数;
2021~2035年,猜测,新动能不仅发展更快,而且权重也可以全面压制传统板块,可以带动指数重新领涨全球。
【2001年→2015年→2029年】
然后2001年和2015年可以看作一对,而且跟眼下的行情更加相关,重点看科技股:
1、2001年和2015年,背景是2001年PC互联网浪潮/泡沫,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泡沫,都是科技股领涨,甚至,基本上可以讲只有科技股在涨。1994~2001年,科技股7年21倍。1994~2015年,科技股21年79倍,当时是涨幅第一的板块,力压消费股;
2、2029年可能是人工智能浪潮/泡沫,如果有可能复制2001年和2015年科技股泡沫,更适合持有科技类相关的ETF,同时反复波段交易。因为是偏投机式的泡沫行情,且难以找到值得长线持有的龙头股,类似微软、英伟达那种。华为这种公司不上市,腾讯、阿里这些又不在A股上市,也是过去30年A股科技股始终偏于投机的原因之一。
【消费股】
单独看一下消费股,这个板块跟任何时间点都无关:
1994~2021年,消费股27年翻了令人咂舌的216倍,只能让人想到“只涨不跌”,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层次,类似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美国股市等等。但是,除了以纸币计价的黄金价格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只涨不跌。
短线策略,现在主要关注科技、券商等投机属性较强的板块,等待中证500突破半年线(距离4%);
长线策略,继续押宝“新半军”为代表的成长股。
【阿令】遥遥领先——20231213
短线,以收盘价计算,中证500今年的3轮下跌:
第1轮下跌,51个交易日,下跌8.9%;
第2轮下跌,50个交易日,下跌13.7%;
近20个交易日,回调了2.8%,是今年回调速度最慢的一次;
后面30个交易日左右,应该以2种情况为主,一是加速赶底,二是突破半年线。观察近20个交易日的下跌速度之后,考虑突破半年线的概率略大,适当押注强势的科技股,并关注券商股。
长线,深证综指,以最大跌幅盘点过去15年的3轮下跌:
2010~2012年,25个月,下跌49%;
2015~2018年,40个月,下跌62%;
2021~2023年,24个月,下跌33%;
不论是时间,还是跌幅,本轮下跌的级别显然不如2015~2018年。而对比2010~2012年,本轮下跌的幅度又不算大。个人的角度,经历过2015年股灾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过去2年的跌幅看,仍然认为战略上可以藐视本轮熊市。
但是,从信心的角度,现在不论是股市内的,还是股市以外的,信心之低迷,可以说脱离了事实,有点太过了。
即使,拿深证综指放到全球范围去比较,也是遥遥领先的,不需要太谦虚。
选取印度孟买指数、深证综指、纳斯达克、欧洲斯托克50、日经225、恒生指数,从1996年算起:
1、不考虑汇率,排名是印度+1776%、深证综指+1118%、纳斯达克+1108%、欧洲+174%、日本+54%、恒生指数+53%;
2、考虑人民币升值17%、印度卢比贬值58%等汇率变动,排名是深证综指+1325%、纳斯达克+1108%、印度+688%、欧洲+149%、恒生指数+53%、日本+14%。
略作分析:
1、印度、深证综指、纳斯达克可以称之为“成长”,欧洲、日本、恒生指数基本是“价值”了;
2、不考虑汇率,深证综指2007年以前领涨,纳斯达克和印度2008年开始后来居上,可以重点看一下2007年/2008年发生了些什么。
【2007年→2021年→2035年】
实际上2007年,跟2021年可以看作一对,重点看工业、金融和“新半军”,3个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板块:
2007年以前,地方政府加杠杆,基建+地产的发展模式,工业和金融股领涨。现在被称为“新半军”的板块,2007年以前是最弱板块,弱到什么程度,1992~2008年是长达16年的逆势下跌,在A股实践了“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2007~2021年,“新半军”反转为最强板块,工业和金融股则是最弱板块,显然,代表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早就开始了。但因为工业和金融股的权重极大,拖累极大,“新半军”的强势不足以弥补,所以大部分主流指数2008年以后都落后于国际主流指数;
2021~2035年,猜测,新动能不仅发展更快,而且权重也可以全面压制传统板块,可以带动指数重新领涨全球。
【2001年→2015年→2029年】
然后2001年和2015年可以看作一对,而且跟眼下的行情更加相关,重点看科技股:
1、2001年和2015年,背景是2001年PC互联网浪潮/泡沫,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泡沫,都是科技股领涨,甚至,基本上可以讲只有科技股在涨。1994~2001年,科技股7年21倍。1994~2015年,科技股21年79倍,当时是涨幅第一的板块,力压消费股;
2、2029年可能是人工智能浪潮/泡沫,如果有可能复制2001年和2015年科技股泡沫,更适合持有科技类相关的ETF,同时反复波段交易。因为是偏投机式的泡沫行情,且难以找到值得长线持有的龙头股,类似微软、英伟达那种。华为这种公司不上市,腾讯、阿里这些又不在A股上市,也是过去30年A股科技股始终偏于投机的原因之一。
【消费股】
单独看一下消费股,这个板块跟任何时间点都无关:
1994~2021年,消费股27年翻了令人咂舌的216倍,只能让人想到“只涨不跌”,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层次,类似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美国股市等等。但是,除了以纸币计价的黄金价格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只涨不跌。
短线策略,现在主要关注科技、券商等投机属性较强的板块,等待中证500突破半年线(距离4%);
长线策略,继续押宝“新半军”为代表的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