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长线可以把2007~2023年的下跌看作ABCDE五浪结构的三角形调整:
循环浪(A),2007~2013年,下跌68个月/-73%;
循环浪(B),2013~2015年,反弹24个月/+180%;
循环浪(C),2015~2019年,下跌42个月/-53%;
循环浪(D),2019~2021年,反弹26个月/+53%;
循环浪(E),2021~2023年,下跌34个月/-23%。
中线,现在处于循环浪(E)里面的大浪{c}下跌,可以参考2018年8月,预计还有2~4个月的调整时间。
短线,中证500大浪{c}下跌,现在或者是处于第[5]中浪下跌,需要观察下跌速度;
或者第[4]中浪的反弹还未结束,因为第{1}浪和第{3}浪的前22个交易日分别下跌5.8%和7.0%,近22个交易日仅回调3.8%,这个速度偏慢。
创业板50,继续创3.5年新低,本轮下跌与此前2012年和2018年熊市一样,都是单边下跌,这种情况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反击力量,等待突破2年线。
工业和金融等传统板块,出现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较低,主要博弈阶段性的补涨。工业股主要博弈通胀反弹(煤炭、石油等),金融股主要博弈脉冲式上涨(券商股,参考2014年11月);
消费和新半军,是近2年的领跌力量,要说这2个板块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过去5年和15年都是最强的2个板块,涨得太多了。这2个板块也是公募基金和外资的重仓板块,资金撤出的压力也比较大。现在更看好新半军,不是从风险角度考虑的,这2个板块都是加速下跌的状态,显然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继续下跌风险。主要考虑的是,新半军一旦见底后的潜在上涨能力更强(比如300%),而对消费股见底后的上涨动能有所怀疑;
科技股,走势介于几个板块的中间状态,2015~2021年非常弱,近3年又有一些新希望的感觉。但是如果加上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股票,情况会反过来。互联网股票2015~2021年很强,近3年极弱,而且这些股票的市值非常大。
2012年以来,科技股里面仍然是芯片股最强,而且在2015年小盘股投机行情,和2021年大盘成长股行情里面,芯片股都很强;
人工智能板块,显然是科技股的新希望之一(如果不是唯一希望的话),虽然暂时没有看到什么龙头;
互联网板块,2015年弱,2021年强,近3年弱,走势跟消费股、酿酒股一模一样,实际上很多互联网股票也是跟消费相关的;
纳斯达克指数,是全球科技龙头股的代表,走势非常非常平稳,今年受益于人工智能板块的强势,但也基本全靠人工智能,几乎是唯一希望的感觉。
国际金价这个月刚创了历史新高,代表纸币的购买力降至历史新低的水准,用股票指数除以国际金价,可以部分地去除全球央行放水、货币贬值的影响:
1、不论是A股还是美股,上世纪90年代都是“实打实”上涨的,集成电路和电脑的推广,是颠覆式的创新。我记得是2000年第1次有自己的电脑,然后就再也离不开了。以前还试过看报纸、看电视,记录股票价格,试过用铅笔和直尺在白纸上自己画走势图,现在简直不可想象;
2、用7.5年均线,就可以把A股2007年和2015年2次“异常”脉冲平滑,可以说本世纪以来,A股和美股也大体是同步的,本世纪的第1个10年都是大幅度跑输黄金的,显示水分很大。个人感觉创新是停滞的,比如把手机拿走,换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再加一些现金,我觉得忍一周应该没事,一个月都有可能。但我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依靠电脑完成,如果把电脑拿走,换个算盘过来,我觉得一天都忍不了;
3、本世纪第2个10年,股市相对黄金的走势还是有起色的,特别是纳斯达克和深证综指这些成长性较强的指数。虽然个人认为智能手机的颠覆性不如电脑,但智能手机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
4、本世纪第3个10年,能看到的可能的颠覆性创新应该就是人工智能了,但不管是技术实现难度,还是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老是要去跟20~30年前的日本比。吸取日本教训的同时,还是应该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更多跟美国比。还有,美国股市也远比日本股市值得研究。
本周亏损了1.2%,其中短线策略大约是0.2%,长线策略贡献了1%,可见现在长线策略压力之大;
短线策略,持有游戏7%、半导体6%,都是ETF,下周优先关注上证指数是否创新低(距离不足1%),其次关注中证500是否突破半年线(距离5%,比较远);
长线策略,持有军工芯片21%、互联网券商16%、芯片代工8%、传统券商8%、黄金股8%,总之压力比较大。明年一季度,主要关注创业板50是否突破半年线,目前距离12%,不算远,去年4月份距离半年线29%。
【阿令】人工智能是新的希望——20231215
上证指数,长线可以把2007~2023年的下跌看作ABCDE五浪结构的三角形调整:
循环浪(A),2007~2013年,下跌68个月/-73%;
循环浪(B),2013~2015年,反弹24个月/+180%;
循环浪(C),2015~2019年,下跌42个月/-53%;
循环浪(D),2019~2021年,反弹26个月/+53%;
循环浪(E),2021~2023年,下跌34个月/-23%。
中线,现在处于循环浪(E)里面的大浪{c}下跌,可以参考2018年8月,预计还有2~4个月的调整时间。
短线,中证500大浪{c}下跌,现在或者是处于第[5]中浪下跌,需要观察下跌速度;
或者第[4]中浪的反弹还未结束,因为第{1}浪和第{3}浪的前22个交易日分别下跌5.8%和7.0%,近22个交易日仅回调3.8%,这个速度偏慢。
创业板50,继续创3.5年新低,本轮下跌与此前2012年和2018年熊市一样,都是单边下跌,这种情况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反击力量,等待突破2年线。
工业和金融等传统板块,出现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较低,主要博弈阶段性的补涨。工业股主要博弈通胀反弹(煤炭、石油等),金融股主要博弈脉冲式上涨(券商股,参考2014年11月);
消费和新半军,是近2年的领跌力量,要说这2个板块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过去5年和15年都是最强的2个板块,涨得太多了。这2个板块也是公募基金和外资的重仓板块,资金撤出的压力也比较大。现在更看好新半军,不是从风险角度考虑的,这2个板块都是加速下跌的状态,显然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继续下跌风险。主要考虑的是,新半军一旦见底后的潜在上涨能力更强(比如300%),而对消费股见底后的上涨动能有所怀疑;
科技股,走势介于几个板块的中间状态,2015~2021年非常弱,近3年又有一些新希望的感觉。但是如果加上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股票,情况会反过来。互联网股票2015~2021年很强,近3年极弱,而且这些股票的市值非常大。
2012年以来,科技股里面仍然是芯片股最强,而且在2015年小盘股投机行情,和2021年大盘成长股行情里面,芯片股都很强;
人工智能板块,显然是科技股的新希望之一(如果不是唯一希望的话),虽然暂时没有看到什么龙头;
互联网板块,2015年弱,2021年强,近3年弱,走势跟消费股、酿酒股一模一样,实际上很多互联网股票也是跟消费相关的;
纳斯达克指数,是全球科技龙头股的代表,走势非常非常平稳,今年受益于人工智能板块的强势,但也基本全靠人工智能,几乎是唯一希望的感觉。
国际金价这个月刚创了历史新高,代表纸币的购买力降至历史新低的水准,用股票指数除以国际金价,可以部分地去除全球央行放水、货币贬值的影响:
1、不论是A股还是美股,上世纪90年代都是“实打实”上涨的,集成电路和电脑的推广,是颠覆式的创新。我记得是2000年第1次有自己的电脑,然后就再也离不开了。以前还试过看报纸、看电视,记录股票价格,试过用铅笔和直尺在白纸上自己画走势图,现在简直不可想象;
2、用7.5年均线,就可以把A股2007年和2015年2次“异常”脉冲平滑,可以说本世纪以来,A股和美股也大体是同步的,本世纪的第1个10年都是大幅度跑输黄金的,显示水分很大。个人感觉创新是停滞的,比如把手机拿走,换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再加一些现金,我觉得忍一周应该没事,一个月都有可能。但我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依靠电脑完成,如果把电脑拿走,换个算盘过来,我觉得一天都忍不了;
3、本世纪第2个10年,股市相对黄金的走势还是有起色的,特别是纳斯达克和深证综指这些成长性较强的指数。虽然个人认为智能手机的颠覆性不如电脑,但智能手机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
4、本世纪第3个10年,能看到的可能的颠覆性创新应该就是人工智能了,但不管是技术实现难度,还是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老是要去跟20~30年前的日本比。吸取日本教训的同时,还是应该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更多跟美国比。还有,美国股市也远比日本股市值得研究。
本周亏损了1.2%,其中短线策略大约是0.2%,长线策略贡献了1%,可见现在长线策略压力之大;
短线策略,持有游戏7%、半导体6%,都是ETF,下周优先关注上证指数是否创新低(距离不足1%),其次关注中证500是否突破半年线(距离5%,比较远);
长线策略,持有军工芯片21%、互联网券商16%、芯片代工8%、传统券商8%、黄金股8%,总之压力比较大。明年一季度,主要关注创业板50是否突破半年线,目前距离12%,不算远,去年4月份距离半年线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