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侗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自三江、黎平、通道、靖州等侗族聚居县迁来;一是由岭南迁到洞庭湖以后,溯沅江而上,到湘西南后,再迁到龙胜;一是从江西泰和县迁来。第一种说法正与前叙的侗族先民从浔江而上迁居三江、黎平这一路线相吻合。第二种说法与侗族先民越五岭入五溪溯沅江而上这路线相印证。第三种说法,实际上是民族融合的反映。明代,汉族大量进入侗族地区,有随军落籍的,也有被迫迁来的移民,其中以江西籍的居多。如明初黎平府十四个正副长官司中就有十一个均原籍江西泰和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后,明政府实行大规模移民,曾将江西吉安府一带农民迁到湖南新垦区,并许插标占地,开发山区农业。靖州如田氏于洪武二年由江西迁来,丁氏于洪武三年由江西迁靖,杨姓由江西泰和迁此,吴姓来自江西吴尤之后,龙姓万历年间从江西迁靖,“久处苗峒,与之具化”。龙胜侗族亦说其祖先是洪武年间迁来的。这些江西籍的汉族人民,长期与侗族人民相处,互相影响,互通婚姻,久之,一部分吉安府的汉族就成了侗族的一部分。同时,在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情况下,侗族人民通过编序设谱等方式以避免民族歧视,或为取得科举考试的地位,将自己的祖宗改称江西吉安府人。由此辗转相传,侗族祖籍吉安府泰和县之说,在整个侗族地区世代流传。当然不能作为侗族来源看待。
侗族先民“僚”北迁后,一部分成为壮族的祖先分居岭南各地,而有一小部分仍留在梧州一带。《广西通志诸蛮》曰:“大抵桂平多瑶壮,梧浔多伶、侗、蜒人。”这时候的蜒人已发展成为水居蜒家。《平乐县》载:侗人“皆依山谷为生,其气习多与瑶壮同”。《天下郡国利病书》说:苍梧县有瑶侗。这部分瑶侗,其实就是现今分布在离梧州不远的大瑶山的茶山瑶,这支瑶族的语言属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有很多基本词汇与侗语相同。龙胜苗族称侗族为“茶瑶”,可见大瑶山茶山瑶就是侗族先民北迁后留下来的后裔。
在那战乱饥荒的年代,侗族先民沿江而上,而这支瑶族先民亦避入大瑶山区,直到现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