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少数民族的各大节日风土人情

(2009-03-27 13:19:03)
标签:

会期

渔火

鸬鹚

各户

牛王节

阳朔

旅游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春节

 

春节,是一个特别隆重的全民性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但过春节的时间都不仅是初一,而是从除夕开始,至十五”元宵”结束。

 

“干干净净过大年”是每年传统节日的第一事。时问是除夕前十天到半月左右的倒“大寒”节气开始。人们一年一度大扫除,村街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理发、剪头发、洗澡、洗被褥……一阵大忙。

 

穿新衣、贴门神、贴春联、换新香火纸,大礼供祀天地祖宗后全家人吃一餐菜肴丰盛的团年饭,接着就是守岁、接财神、放多多的鞭炮。这一系列年事就是除夕这天从早上忙到翌日凌晨连轴转不停的年事。民间流传有这样两句歇后语:三十夜的砧板——没得借;三十夜晚的饭——提前来。年年过年,年年如此。现在人们各家各户吃完团年饭后,一家人欢天喜地地看电视节目。在“子时”新岁来临之时,老人、家长则给晚辈赏“利市”(红包)压岁。家家户户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红红火火地开门大吉,迎财神、喜神塌。炮竹声声,延续不断,一个村从开始到结束持续近一小时。

 

大年初一早上,拜年祝福一片喧闹声,本家之内拜完年,小孩们则衣鞋帽袜全新出门向左邻右舍拜年讨“利市”去了。拜年的人们,村街巷渡,川流不息,从初一一直拜到十四。同时,从正月初一上午开始,文艺活动开始了,舞龙、舞狮、唱花灯拜年了。舞龙舞狮、牌灯、板凳龙游村串巷家家户户拜到。

 

春节期间,阳朔各地稍大点的村庄都有彩调班子,大点的圩镇有桂戏班子,这些文艺班子除在本地演出拜年以外,也有过村过圩过乡演出的。体育比赛主要是环城跑、篮球、乒乓球比赛,各种棋类、牌类比赛。

 

总之,春节这个传统全民性大节,阳朔年年都过得十分欢乐、红火,处处吉庆、祥和。现在不少西方老外和桂林市等地市居民专程到西街过年,和当地人一起守岁、拜年、闹元宵。在阳朔,过大年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利”。

 

元宵节

 

元宵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原出于道家的上元正月十五天官赐福。过了元宵,表示春节结束,新的一年的一切劳作活动,就正常开始了。

 

阳朔全县都有过元宵节的习俗。其活动内容很多,除了一般的闹元宵活动内容外,阳朔沿漓江两岸的数十个村镇在元宵节这天又有一个地方性风俗,就是偷青、供鸟仔、嫁老鼠(包括放河灯)的活动。

 

偷青多是青年人干的。就是正月十五夜,或一个人单干,或合伙行动,踏着月色,摸进别人的菜园偷菜。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有的人在偷青前放出话去,说是要去偷谁家的青,使其有所提防。偷青者喜欢偷时被人追赶,被人骂,认为这天被人臭骂会把自己身上的霉气骂散撵掉。

 

供鸟仔则是主妇们的事。正月十五一早,家家户户主妇做起鸟仔粑先去供鸟神后才吃粑粑汤圆。供鸟之举,意在希望众鸟吃了鸟仔粑后,粘住嘴巴,不能叮麦吃谷,保粮食丰收。

 

嫁老鼠是小孩们的事,由大人导演。元宵之夜,小孩们杂乱无章地敲起鼎锅盖、烂脸盆等能敲响的器具,抬起白天做好的小草船,唱起送嫁歌出门去了。到了漓江边后,把草船推进河去,同时,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盏盏河灯点燃,放到江上去,和老鼠船一起向下游飘去。待到灯捻燃尽时草船也着火燃烧干净,预示老鼠永不复还,一年不用遭鼠害。

 

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农历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是扫墓祭祖的节日。

 

阳朔各地现今的清明节,是由古代寒食节演变而来,但已不再是原版原样的了。在时间上,清明节始于清明,整个节期是十五天,即从清明过到谷雨前一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机关、学校单位则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去祭扫烈士墓,并在烈士园陵举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四月八”牛王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阳朔县各地农村的牛王节。传说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农民在这一天,对牛倍加爱护。

 

在过去,牛是农家宝。每年到了农历四月初八,早稻插秧完了,为了感激耕牛完成一年一度的春插农事的功劳,特意慰劳耕牛一番。初八这天,家家犁耙高挂,牛轭上壁,绝对让牛休息一天,而且还特意精心护理。一大清早,多数农户就清扫牛栏,由家主亲自把牛牵到绿草如茵的地方放牧,为牛洗刷污垢,梳篦去牛虱。有的则专门为老牛采来嫩草,洒上盐水去喂。有的则煮黑饭(用枫木树芯叶拌和糯米),放上盐和猪肉给病牛吃。少数农户甚至煮甜酒蛋或买油炸粑给牛吃。

 

福利镇”五月八”会期

 

每年农历五月初八,福利镇人民都要过一次盛大的会期,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在,虽然会期照样过,但活动内容有了全新时代气息,它名为”五月八文体节”。

 

五月八会期,街民中各户所有的亲戚故旧,扶老携幼来赶会期。主人们家家热情好客,盛宴招待。在各户的菜谱中,尽管各有特点,但有三样菜绝对是家家一样。这三样菜就是用精肉做馅的茄子酿、辣椒酿、苦瓜酿。从八十年代开始,五月八会期增加了文艺大游行,展示福利画扇绣球等旅游工艺品,还有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免费电影等内容。

 

白沙六月二十三试新节

 

白沙圩是白沙镇政府所在地,是阳朔县最大一条圩镇。早在民国初年,当地商贾旨在繁荣白沙市场,发起以纪念关羽为名的“六月二十三”会期。当日,家家吃新米饭、包新米粑。新禾开镰举行喜炮盛会。喜炮四声,分别代表“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延年益寿,如意结缘”。每次会期前后热闹二三天,以六月二十三日为高潮。活动的高潮是抢炮。这是一种类似橄榄球赛的活动,抢炮者斗智斗勇赛体力,颇具特色。

 

如今白沙六月二十三会期老树绽新葩。白沙镇人民把会期名称改为庆祝丰年的“试新节”。并决定三年举办一次。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加入了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项目,科技现场服务等,会期也越办越好。

 

七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阳朔各地的七月半节。旧时,各家各户七月初八把祖先“请”回家中供奉于厅堂,到七月十五晚送回山野,送时要在村边路口烧香纸封包。

 

七月半有个通俗就是吃“狗舌粑”,这一点古往今来,一脉传承。狗舌粑和一般的叶子粑内容相同。照样是粑粑粉调糊成团状。但形状不是圆的而是长方形的(像狗的舌子),除了放馅外,外面粘上炒香的芝麻,然后用高梁叶四面包严实,捆紧后竖直架于特别准备好的竹叶帽盔壳四周,上笼蒸熟。这种粑粑由于用料上乘,又加上有高梁叶裹蒸,味道十分特殊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叫做团圆节。是阳朔人民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一个盛大节日。所以人们年年都过得很隆重。从八月初一开始,商家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战”,月饼大展销摊点林立,那闽台味、粤广式、梧州月饼、桂林月饼、地道阳朔月饼一涌而出。月饼是走亲的必备礼品,民间的走亲活动,从初一走到十五,尤其是新婚夫婿第一年回娘家走八月十五亲的,除了要送月饼外,还每一户亲戚另配一只鸭子。

 

八月十五夜,人们都在各户门前摆上新鲜水果、月饼,一边供月亮,一边赏月吃饼,直至夜静更深。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意义是尊敬老人,孝顺父母。这一天,老人们一般带着小孩去爬山。儿子们为年老的父母制作重阳酒,即到郊野去采摘已红熟了的金樱子(又名剌糖果)回来,经蒸煮处理后浸泡到事先准备好的大坛小坛米酒或糖泡酒中去,供老人冬天享用。这种酒有甜味,有药用功效,健筋骨、祛风湿、壮腰强肾,常喝延年益寿。金樱子乃纯野生药材,每年秋冬,圩市皆有出卖。

 

九月十九

 

农历九月十九是兴坪镇的庙会,相传这天是观音得道之日,每当这天,当地群众自发举行祭拜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兴坪的传统习俗,据说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兴坪庙会民间色彩很浓,当地企业和老百姓都自觉拿钱物支持一些传统活动。九月十九当天,一般会有群众集会、文艺游行、地方戏曲、公演电影,还有篮球赛等活动。

 

阳朔漓江渔火节

 

江水清澈游鱼可数的漓江,使以叼鱼为食的鸬鹚鸟(俗名渔鹰)大有用武之地。千百年来形成了漓江渔民用驯化的鸬鹚捕鱼的一种特殊劳作方式。

 

鸬鹚捕鱼,尤以晚上操作最为壮观,在那朦胧的夜色里,漓江上数盏渔灯往来穿梭,几十只鸬鹚鸟或浮或沉,鱼跃人闹,构成一幅江山渔火图,煞是好看。

 

近年来,“漓江渔火”作为一个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推出后,大受青睐。每年秋季,“漓江渔火”节成了阳朔的旅游节庆。阳朔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10月30日和2000年10月31日举办了第一、二届阳朔漓江渔火节。当天,参观渔火节的中外游客达上万人。在阳朔码头到白沙大桥的数里江面上,渔火闪烁,竹筏穿梭,游客们坐在豪华游船上观赏这极富古风的渔火,耳边传来阵阵三姐对歌的美妙歌声,沉醉在这迷人的漓江月色里。

 

啤酒节

 

啤酒节是一个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节日。阳朔县已举办过两届国际啤酒节。

 

第二届啤酒节是为祝贺千禧年的到来而举办的。1999年12月31日晚和2000年1月1日晚在西街举行。当晚有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的民间艺人表演了富有异国情调的音乐歌舞。人们畅饮着啤酒,伴着摇滚音乐,不由自主地跳起了强劲的舞蹈。舞龙舞狮、卡通表演、趣味比赛,欢乐至极。整个西街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酒吧,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这里纵情欢乐,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友谊在这里传递……喝啤酒比赛,把啤酒节推向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