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苗族婚恋习俗 苗歌“十八规”

(2009-03-27 13:17:02)
标签:

苗歌

苗族

赞歌

婚恋

苗家

旅游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苗歌,是苗家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唱歌的板路多,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对歌”了。对歌时,对歌者欲罢不能,听歌者不完不散。对歌既是一场智力比赛,双方就必须遵守对歌的规矩。谁要乱规矩,就会遭到众人的嘲笑和鄙弃,甚至被轰出歌场。对歌的文明规矩可多哩,人们通称为“十八规”。

 

每逢寨子里谁家办喜酒,主家为了闹热,同时为了解决客人多无法安排住宿的困难,往往由主事人组织对歌,大家围着火塘过夜。对方早已作好准备,在送亲队伍中挑选了歌手。

 

按照老规矩,应当由发起一方先唱赞歌,称赞对手;客方也应当唱赞歌作答。互相称赞几轮后,接着称赞主人,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唱彩话。跟着唱贺新郎、新娘歌,贺入洞房,最后贺新客。

 

苗族青年结婚,一般不举行“拜堂”仪式。这种隆重而热烈的对歌,从赞主人到赞客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婚礼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要看看新娘的容貌、打扮、风度和手艺。新娘要系上花围裙,戴上银链、镯头和首饰,边打茶边捧茶盘向参加这个婚礼仪式的男女老少一一敬茶。因为有老人在场,有上等客在座,歌声里从始至终洋溢着热烈而庄重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允许唱情歌的。唱情歌是对老人和上亲客的不尊敬。

 

赞歌结束之后,对歌便转入历史、故事、传说、天文、地理……等广泛的题材。你会发现,这些没进过几天“学堂”的男女歌手们,有着对历史、典故和天文地理知识的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可以整天整夜,甚至十天半月唱下去。唱到“三鸡叫”,主人为了不让大家饿着肚子对歌和听歌,又第二次打茶。十分懂规矩的歌手们,会自然地转入唱茶歌感谢主人、感谢若干轮后,又自然地转入原来的对歌正题。

 

到了“五鸡叫”天亮前,如果老人已退尽,双方对歌气氛又十分融洽,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唱点“花歌”(即情歌),但不能直接表示感情。要唱得含蓄,否则会遭到女方谴责(当然是用歌来“骂火”)。聪明的后生,深深懂得这一条规矩。他们极其谨慎地投石问路:

 

手拿簸箕丢过墙,

不知落阴是落阳。

今夜和妹唱歌耍,

晓得明日落哪方?

 

女方更要答得含蓄得体,不失体面,不坏规矩。“喜酒歌”一般不唱谜子歌。对谜子歌弄不好会越对越眼红,越猜越绝,斗出气来,破坏整个喜庆的和谐欢乐气氛,引起主人不高兴,伤害双方之间的感情。当东方露出曙光,歌手们极有礼貌地互相辞别歌,表示依依难舍之情。否则是不懂规矩。但即使唱出了感情,不能当众赠送礼物。如有哪个后生冒里冒失向女方赠送信物,会遭到拒绝,弄得毛头小子十分尴尬。

 

邀约在野外对歌,比在室内对歌自由得多了。男女双方在山上对歌,唱情歌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但野外邀约对歌也有一定规矩。首先由发出邀约的一方唱“相逢歌”:

 

上塘洗手遇着藕,

下塘洗手遇着莲,

今日我哥遇着妹,

好比凡人遇神仙。

 

赞歌和情歌唱到太阳落山时,”由原发出邀约一方再唱“邀约歌”,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如果情投意合,临别时互相赠送信物。野外邀约对歌,男女都要懂得几条规矩:一是不邀已有夫、妻或情人的人;二是发觉对方已有情人(对象),下次不再邀约;三是发出邀请后,一旦发觉对方已有对象或另选对象,任何一方都可自动负约,以免伤害第三者的感情,如有信物则托人退回原主。

 

路遇对歌,一般用歌问答,若用白话回答,对方会用歌取笑你。若不回答,对方会“捧”你(用歌挖苦)不懂礼貌。懂得唱歌规矩的人,即使有急事要赶路,哪怕是边走边唱几句回答,表示歉意和谢意,对方会唱几首好歌送你过路。凡路遇对歌,不论双方有否夫妻、对象,都可唱“花歌”。唱罢各走各的,不会引起思想感情的变化。爱人也不会见怪。

 

苗家对歌,立下种种规矩,既促进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活动,又对准系苗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苗乡还有一种叫“卡头”的特别风俗,男女青年之间走访相遇,互相爱用苗话韵自来对卡,既要押韵,又要“见子打子”。苗话韵白“卡头”,听来很有韵味,饶有情趣。少则两句,最多达几十句,象一串滚珠。答方回卡的时候,只要有一句走调(不押韵)、走火(所答非所问)或者“卡壳”,那就会出洋相,丢人现眼。出访者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和功夫。比起苗歌来,“卡头”在言情上确有其独到的妙趣,怪不得苗乡人们喜爱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