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夜芦笙 侗寨“月也”好办法

(2009-03-27 13:20:01)
标签:

芦笙

坪上

笙歌

侗寨

寨子

旅游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笙歌属于秋天,属于星稀月朗,银河璀璨的美好秋夜。悠扬的笙歌,使得秋夜变得更加深邃和清凉了。糯谷在灌浆,肥鲤在泼刺刺戏水。丰收在望,人人心里在涌动着江河,只有江河般的流泻才能表达侗家人这些日子的心情。侗族关于芦笙的款条里说,芦笙的曲调是从江河里捕捉到的:“从水滩的流水‘奢奢’,得把‘这列’,从水滩的流水‘学学’,得把‘过略’芦笙按音阶来区分有高、中、低三种,论形状来区分则有大、中、小三种。大芦笙声音宏亮、雄浑,有如男高音;小芦笙声音清脆、圆润,有如女高音。大的高达八尺、一丈,上路时扛在肩上,吹奏时,竖在地上,声震地皮。小芦笙玲珑纤巧,吹着它翩翩起舞。还有与它们搭档的“十筒”,用多节大竹制成,架在地上象风箱一样吹出“卜卜”之声,有如雷鸣风吼。音色虽嫌单调,但有它烘托笙乐,使之更突出、鲜明、和谐,象爵士鼓于现代乐曲一样不可少。

 

秋夜,侗乡寨寨有笙歌飞出,从山坡上、从山冲里、从小河边。彼此应和,凝成浮云朵朵。但由于互不照面,听着袅袅余音,又有了淡淡的寂寞和怅惘。于是,就有了寨与寨或几个寨子的芦笙赛了。

 

赛芦笙也是“月也”(集体去做客)的好办法。

 

行当齐全,庞大的芦笙队踏月出发了。每个人的头巾上插着一根鸡翎。芦笙象军中号,有它特殊的语言。途经不是自己要进的寨子旁边时,要奏“借路曲”,示意我们借此路过,原谅我们惊扰了乡亲们。否则,是粗俗缺礼。快要到达目的地时,急促的笙歌如骤风响起,这是“报信曲”,通知主人:我们来了。于是,寨子里忙碌起来了。主妇们立即准备好待客的饭菜,老人和妇女挑起油灯挂在巷子里、岩坪上,青壮年芦笙手们则抱起芦笙集合到村口吹起“迎宾曲”来。客人走近了,双方吹得更起劲了,大家都腾不出嘴和手来招呼,只是频频点头,以眼示意。欢乐的笙曲就是他们此时的心声。

 

“进村曲”把客人引到灯火通明的岩坪上。笙歌堂开始了。三个身穿百纳衣,笙管上插着花草的客队后生先奏“开堂曲”。他们边吹边舞,旋转如风,宽大的衣摆,撒成彩色的弧线。舞完了,全场高声喝彩:“浅啦唷!”“吁啦唷!”“哈啦唷!”

 

接着是客队合奏。他们的高芦笙摆成整齐队列,落地而吹,众多的小芦笙则绕着他们跳呀,转呀,十分热烈而壮观。他们配合默契,吹得和谐整齐,舞得粗犷奔放。最高兴的是主寨的姑娘们,一个个俨然骄傲的公主,时而嘴而笑,时而高声大笑,那么纵情恣意。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笑,为的是遮掩她们投向芦笙队后生的脉脉含情的目光。

 

客人踩堂过后,主客便进行比赛了,看谁的笙歌能压过对方。岩坪上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几声“浅啦唷”,“吁啦唷”的欢呼后,比赛开始了。两条河同时奔腾起来。大家使尽平生力气吹奏,特剐是“卜筒”们喊得最起劲。置身在此时的岩坪上,有如征战的将士周身热血沸腾。鼙鼓大作,万马齐鸣,偶有受惊的畜禽窜出栏圈,因为它们没懂人性。 

 

彼此近在咫尺,对奏往往成为合奏,常常分不出泾渭来。有经验的老人这时往往登上寨子后面的山坡去“俯听”,细细品味,慢慢辨出雌雄来。当然这比赛并不宣告输赢,只是为了友谊,为了尽兴而已。

 

比赛刚完毕,主人们争着跑上前去摘下客人们头巾上的鸡翎,然后举起手来示意,客人们就各自跟着自己的鸡翎走去就是了,主人的油茶、酒菜在等着慰劳你。

 

待酒足饭饱后,客人们吹起“告别曲”上路了,这时,月已西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