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经历的高考,1962年

(2023-06-30 09:50:49)
标签:

旅游

出差

拍照

外国

分类: 远去的往事
1962年夏我从上海中学高中毕业。

我经历的高考,1962年

上中的主教学楼,图片来源《上海》画册,1957

我们那一届共有12个普通高中班和22年制的理工班,一进上中目标就很明确:考大学,考个好大学;从历年的录取情况来看这应该不很难。所以考试在即我们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紧张,上操场、看电影照旧,该干嘛干嘛;但想要开夜车用功是不行的,因为上中是住宿制学校,到时间统一熄灯毫无办法。复习阶段无非是多做题目多点测验,日子过的并无异样。

考试日期是720日到722日。考场在老沪闵路上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里,从上中走过去20分钟够了。每天有几百号考生走进走出,化工学院仍然冷冷清清的,没有任何接送的家长和老师,没有鲜花和激动人心的标语,更不见警车和穿制服的,对比现在与那时的高考氛围,简直是天上人间。

考场设在大礼堂,长条椅背上有可翻起的桌板,考场很简陋,我最豪华的装备是只手表。午饭是在化工学院里吃还是回上中吃记不起了,当时父亲母亲给我唯一的特殊待遇是可以不算计粮票,无限制地吃饱饭;但我很识相,并没有尽情享受。

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外语当然是俄语。考完后同学间照例对答案,感觉还不错,似乎不很难,但除了语文外细节早忘了,只记得数学有一题的解法同学间有分歧,后来也没有深究到底孰是孰非。

语文考试作文题是从《雨后》和《说不怕鬼》中任选一个,我想都不用想决定不写《雨后》,若写这一篇的话重头必定是景物描写,而我知道这是我作文短板中最短的一块。高一时有篇作文作业《上中的早晨》,我动足脑筋好不容易完成。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谢先生在点评课上念了一段我的作文,其中有“贴近地面的雾像牛奶一样流动起来”的句子,他连说带笑地嘲弄了一番,讲这是完全想当然的臆造。他没有指名,但我还是感到涨红了脸,第一次被老师在课堂上不客气地批评,脸皮还不能适应。我知道作文写得的确不怎么样,但这一句还是我最为得意的。从此后我对景物描写本能性地没有自信,假如写《雨后》肯定砸锅。

我经历的高考,1962年

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选了这个题目,思路也都相同,免不了有些成套的现成话,绝对正确。有一位同学却别出心裁,说鬼其实蛮可爱可亲的,不必害怕,当然也无需跟它斗争。同学们都把它当笑话讲,也为这位同学可惜,他平时功课不错的,但高考总分比别的同学低了一截,见了鬼了!

报考哪一类的学校我其实早就定了。小时候钢花飞溅、炉火熊熊的电影和画片看的太多,3年级时我的愿望是大起来当个钢铁工人;念初中时想当科学家了,研究原子能、人造卫星更有劲;考大学时选的自然是理工科。可以选择24个学校及系作为志愿,称为第一张表和第二张表,类似现在的一本和二本,在考试前二十天就需填好,很大程度上靠蒙和赌运气。不断地跟同学商量,听老师的意见,还要遵从父母的意愿,譬如他们希望我在上海念大学。几次修改后第一张表的第一志愿是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第二志愿是清华自动控制系,造船是交大王牌中的王牌,录取分数比清华高。后面的志愿中有中国科大、复旦、同济、天大等名校,而专业多为听上去很高大上的学科,如无线电工程、第二有机、生物化学、精密仪器等等,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好高骛远而已。从同学们的报考志愿也可以看到62年青年人的浪漫情怀,一位跟我关系很好的女生报考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一位班上的大帅哥报考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系,最使我敬佩的是一位小女生,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找矿系;他们几位最后都如愿以偿。

 我经历的高考,1962年

812日,我收到了邮局寄来的交大船舶制造系的录取通知书(后话:开学后才知道,我被转到自动控制系了。用造船系吸引高分的考生,入学后把他转到其它系,这是交大的小伎俩,上当的不止我一个)。考取了第一志愿应该庆祝一番,和父亲母亲一起上了次馆子,那个年代饱餐一顿是最实惠的犒劳。我给自己买了件奖品,一把有刀鞘的小弯刀,眼馋了很多年,考上大学后把它买下策划已久,终于还了愿,4块钱值了。

我们高三(七)班原有45人,参加高考的有37人。班上的2位女才子分别考进了北大中文系和哲学系,这两个系的名字听着就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考入清华的5位同学和考入上海交大的3位同学也就不过如此。被其他名校录取的同学还真不少,如华师大3人,上海一医3人,复旦、哈军工、西交大、中国科大、南工等校各1人,那三位浪漫派同学考进的也都是响当当的一流学校。我班考入哈军工的徐同学出身于极普通,甚至是贫困的家庭;上海市长曹荻秋的女儿跟我们同届,她考入张家口军事工程技术学院,跟哈军工不在一个档子上,这很正常。班上的钱同学跟他在另一个班的双胞胎哥哥双双考进清华,现在可上全国百度热搜榜,当时只是一段小小的佳话。

这样的高考成绩现在看来使人瞠目结舌,而当年人们对高考的心态比较平和,就是在大城市里,高考在社会面上也并不引人关注,只是对考生和他们的家庭才是件大事。但有一桩与高考有关的事必须一提。

19617月国内外形势......,就在此时在学校里动员征兵,且明确该年农村不征兵,这是以往未曾有过的。好像班上所有的男生都报了名,有4人入伍。19626月,学校里再次进行了征兵动员,离高考只有一个月。我又报名了,还参加了体检,但批准入伍的名单还是没有我,原因不明。这2年中班上共有7位同学应征入伍,他们很了不起,穿上了军装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甚至是念北大清华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有极大可能变现的,因为我们就读的是上海中学,上海最顶尖的高中,他们中不乏成绩优秀者。

最近高考是个热门话题,看到一些关于1962年高考的文章,那是特别的一年。

1962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44万,最终录取10.7万人,录取率为24.3%,是高考有史以来最低的一年,原因就不深入分析了。所以,当年考上了很幸运,既使没有考上也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今天的学子有超过80%的录取率,太幸福了。

我经历的高考,1962年

我正好赶上了1962这特别的一年,我承认为在这“最难考的一年”考上名校而得意过,但所有的特别都归于平淡,所有经历业已化成记忆。感于媒体上现在还在不停发酵的高考话题,才挖出尘封已久的往事,知晓当年实情的人日渐离去,所以留下此文以示后人,且兼顾娱己娱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玩乐器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