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器的人

标签:
音乐乐器乐者随手怕 |
分类: 艺海拾贝 |
旅行时经常在城市街头看到演奏乐器的人,总体来讲水平不俗,艺术上丝毫不马虎,跟在音乐厅演奏时一样投入。有些人当街演奏只是过一把表演欲的瘾,而大多数人是为了生计,按约定俗成的规矩,路过听众停下拍了照片应该在地上的帽子或盒子里放点小钱,他(她)则对你微微点下头。
地上的帽子、盒子格外醒目但并不突兀,一点没损坏淑女范儿和和谐的氛围。摄于伦敦街头。
估计汉勒(Hanlet)钢琴会给他点广告费,巴黎街头
八音盒的年龄比老爷爷还大,摄于法兰克福。
维也纳街景,不负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
练了胆量又赚了点零用钱,小小少年乐滋滋的,但还有点害臊。伯尔尼街头, 瑞士
在法国里昂车站广场,一个罗马尼亚人演奏着俄罗斯曲子《卡林卡》,一个中国人在他的纸盒里添了几枚欧元硬币。他的生活看来很宭迫,但指尖淌出的音乐和他的笑容一样明亮。
他们常被称为街头艺人,各人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举止,突然从一个街角冒了出来,让路人有极大的空间去想象他们的故事。
还有一类演奏者则有相对稳定的场所,做纯粹商业性的助兴表演,可开开眼界,但谈不上精彩。最吸人眼球的是把成建制的乐队拉到街上广场上,高调地甩出气派,让乐手和他们闪亮的乐器融入对一个事件、对一座城市、甚至对一个国家的记忆。
瑞士山地牧场号角表演,见于琉森的一家餐馆。

为食客表演的小乐队,摄于多哈,卡塔尔。
美国迪士尼乐园里的表演团队,乐器是清洁工用品。
棋逢对手,相得益彰。夏季NAMM,美国
等候出场的美国海军乐队,阿纳海姆,美国
布拉格城堡广场上的行进军乐队
单凭这熊皮高帽,英国皇家乐队就比世界上任何一支军乐队高出一头。摄于白金汉宫门前的大街上,伦敦。
很多年前的一个8月去爱丁堡,正逢一年一度的爱丁堡艺术节在进行中。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每年有世界各地数以万计表演者自费前来,包括大批乐器玩家,只是想来露一手。随便什么人,只要自己能找到一块演出的地方,无论大小广场或是街头巷尾,只管去表演便是,没人来管你。



在爱丁堡艺术节上看到了不少从未见过的表演,见识了不少从未见过的乐器。这位怪人把它吹得呜呜响,树杈也成了件怪乐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乐器成了构成人类文明的一块砖石,摆弄乐器成了人类倾吐感受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中玩乐器更是大众的喜好。记得听过一次马友友的独奏音乐会,儿子的评论是“大提琴在他手中竟然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像这样现场聆听大师级演奏家在音乐厅演出是极难得的机遇,带着凝神屏气的崇敬,称他“玩乐器”大大地不敬;而看到吹弹拉打的乐者的机会是很多的了。他们有刚学会奏出调调的菜鸟,有靠乐器吃饭的演奏员,也有纯粹业余爱好的玩家。不管什么人,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喜欢乐器,讲不出道理的真心喜欢。
音乐本来是听的,但辨不出他们演奏的音乐是从指端唇间流出,还是从管弦发出,乐者把自己和乐器融成一体,如痴如醉,满满的幸福感或张扬地喷发,或含蓄地流露。一个人要快活很容易嘛,都使我羡慕不已。所以我也很喜欢看乐器的演奏,随手拍下了不少记录音乐的照片。
自我陶醉和高光亮相的完美兼顾
除了钢琴和我,世界旁若无物。
各人玩各人的
凝聚力
小主角和大配角
众里寻它千百度
交流的不只是音乐,还有心灵。
一锤定音
混沌中闪现的灵光
艺术的职业道德
不见不散

一个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