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的非正常婚姻
文/黄梅子
来源:中外书摘
原来,这名男子与妻子都有合法身份,但文化不高,只能打点儿馆工。他们原来在同一家中国餐馆打工,然后相爱并同居,虽然没有领取结婚证书,但也摆了喜酒,宴请了亲朋好友,并育有一子。有一天这位男子发现他的妻子突然离奇地消失了。

他打遍了所有在美国的亲戚朋友的电话,都没找妻子的踪影。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诉他,他的妻子将在华埠东百老汇与他人举行婚礼。情急之下,他从外州赶,上演了这一出犹如电影情节般戏剧化的大闹婚宴。
与妻子的誓言还言犹在耳,他们的孩子正在慢慢成长,但是什么让夫妻之情一夜之间荡然无存,谁都说不清。这位先生与妻子并没合法结婚证书,只能算他的女朋友。后来,经过朋友的劝说和开导,新娘答应还给这位男子几万美元,因为当年她欠下的债务,都是由偿还的。几万美元了却了过去的感情,从此他们恩怨一笔勾销。但这一切所带给孩子创伤,该如何解决呢?
还有的人是真夫妻、假感情;假夫妻,真感情。
偷渡来的周先生是哈尔滨人,来美国已经6年了当年他离开12岁的儿子和温柔的妻子,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们:“我赚够了钱就回来,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可惜美国的生活远远不如家乡的舒适,没特殊的技能,42岁的周先生只能在中餐馆里打工。
周先生在美国没有什么朋友,每天24小时他与餐馆的其他十几个同事相处,时间长了总是感觉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他除了躺在狭小的宿舍里看借来的VCD,就是给家人朋友打电话。长时间没有和妻子见面,矛盾自然少不了。他妻子刚开始总是嫌他钱赚得少,后来则不理解为什么先生还没有拿到绿卡。周先生在美国吃的苦得不到理解,他多希望妻子还是当年那个温柔的女孩,而不是现在这个只会埋怨人的悍妇。
周先生和陈大姐同是星期一休息,每当偌大的员工宿舍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时,自而然地他们的话也就多了起来。陈大姐是福建人,比周先生小两岁,来美国多年,她打工赚的钱都给在英国读书的女儿付了学费。
日久生情,没多久餐馆的其他员工就发现周先生与陈大姐谈恋爱并同居了。陈大姐在闷热的厨房里给周先生送去冰凉的可乐,而周先生也在陈大姐经济不支的时候给予帮助,他们称己为“患难夫妻”。
相处的两年间,周先生先后给了陈大姐上万美元。他认为,在美国的6年中,只有陈大姐给了他家庭的温暖,给予他鼓励和信心,以金钱的方式资助陈大姐的女儿读书也是他应该做的。渐渐地,周先生与家人的联系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他告诉妻子,他将会留在美国多做几年工,短期之内不想回去。
陈大姐虽然离异,周先生却有妻子,但他们的婚礼同样热闹。他们在华埠宴请了亲朋好友、拍了婚纱照,成为了一对有夫妻之实,无夫妻之名的夫妇。
周先生并不知道将来的方向,他在大陆的妻子也通过别人了解到丈夫已经有了新欢,并想与周先生离婚。但周先生却表示,他并不想离婚,因为他在账户里的存款要用于供儿子上大学之用,一旦离婚他就付给妻子一半财产。如今的周先生和陈大姐作为“夫妻工”在餐馆打工,陈大姐并没有逼着周先生与她结婚。而周先生也认为,只要有真感情,就算没有结婚证书他们也是真正的夫妻。
美国的华人男女比例为5 ∶
1,所以女人的行情好得很,长得极其难看的华人女子后面都排几条街的男人,稍微有点姿色的女人就更有市场了。于是,有些华人女子就打上了靠结婚来骗钱的主意。
洛杉矶唐人街的电线杆上经常张贴有海报,有些海报非常特别:“某某某是坏女人,她专门与男谈恋爱骗钱。”还有些海报上还印有当事人的照片,提醒乡亲们不要上当。
听说有一些年轻貌美的中国女孩在打工期间与人相恋,并在华埠摆酒席结婚。男方亲友送的红包彩礼一般有上万美元,女孩一个婚礼下来能够赚上一大,有的新娘会在结婚当晚带着钱财和礼物消失无踪。对于损失掉的金钱,男方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慢慢赚回来。但那些付出的感情,却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高学历的华人也有另类婚姻,叫做“临时夫妻”,而且还很流行。
有一些留美学人或访问学者在国内都有家庭,但只身赴美深造。一般他们都会与其他中国人合租公寓,室友有男有女,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可几个月下来,的男女就直接搬到一个房间里去同居了。退掉一个房间能省下不少钱,大家只要分摊一个房间的租金就行了,而且可以一起做饭,电话、电视、电脑可以共用,生活费用一下就能降下来很多,而且还有规律的性生活,真是利大于弊。
唯一的弊端就是如果有一方的合法配偶从中国来了,“临时夫妻”关系就马上解体。另一方默默出,无怨无悔地让路,黯然神伤地离去,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临时丈夫”或“临时妻子”。
在这一个个另类婚姻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很多无奈和痛心,更多的是悲伤。真希望所有的婚姻都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人,应该为自己,而不是为了身外之物而结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如下链接:
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吗?
石钟山:我的奇异初恋
世间罕见: 能一心两用的双脑人
草根卖国,“精英”也卖国?
俄罗斯人怎样学雷锋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中法大战------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争
斯琴高娃:活得明白,活得美丽
被收容的“民工作家”不寻常的故事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有趣的各国丈夫形象
我的减肥史
忧郁症的治疗
德国:秩序规范生活
权利——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救济
上海四大金刚
日本男人的隐痛
美国华人的非正常婚姻
一个人的火车
女人的逻辑
中文与英文
老板要求你在大学里学会与他人共事
理财给我们带来什么?
京都换书
受教育程度越低,死亡率越高
结婚,选定不悔.
2008年世界读书日----上海长途旅客书香回归活动记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