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创造性的思考
(2008-07-09 22:10:20)
标签:
心得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学会创造性的思考
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丢失的?
小时侯看过的一篇文章说一次智力比赛:上面画一个圈。大人们只能说出它是一个零,孩子能说出它是月亮,它是太阳,它是车轮。在这篇文章里,大人的想象力是枯竭的孩子们还保持着鲜活的想象力。
创造力是跟想象力紧密联系的。
那么,我们的想象力又是怎样随着自己的年龄逐步丧失的。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年龄越大,想象力越差。
是年龄造成智力的损伤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的问题出在教育上。
我们大都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好。按照这种逻辑,美国为什么能在很差的基础教育上完成那么令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成果呢?假如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基础教育呢?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我们摧残的创造力,还是本身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出现了问题。
《创造力危机》一书指出:“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引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是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快于、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比美国的教育必然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
看看中美教学课堂,你就可以看出一些答案。
在《创造力危机》里讲到: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这样的例子太多,又例如: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而美国学校的图画课,老师不让学生画具体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题目。比如说:你们如果看到恐龙(美国孩子对恐龙出奇的偏爱),恐龙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们就根据各自的想象去尽情发挥。
怎样的手段,怎样的目的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我们呐喊改变的时间也已经很久了。我们在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不过真正的思想的改变,我看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可以把课堂做得很热闹,但是骨子里面的思想还是没有彻底的转变。
分数的判定还在那里。现实中的老师还很难真正的去超越这世俗的标准。
大多人都是这样的,世俗标准决定着他的行动。不要太指责这有多么的庸俗。现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老师有老师的无奈。
在一个过分强调结果,追求利益的社会,以成败论英雄在教育中就转变成以分数论英雄。分数的威力始终是无人能及的。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想象力,创造力是退而求之的。标准,才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