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受杂谈 |
回家的公交车上,移动电视上反复放着地震的各种信息。现在一些灾区的伤员被转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都在疯狂地关爱着这些伤员。
我看到小学生载歌载舞的表演,舞蹈完毕,还有乐器轮番上阵,小学生表演完毕,中学生上场,轮番给伤员补课,中学生的补课结束后,开始成人登场。
大约, 我是没有一点感动的,只感到疲惫甚至是异样的情绪。
5分钟的已经是被精简的画面,闪光灯不停地闪动,我从电视里面也没有看见伤员多么感动的眼神,我看到了一丝惶恐与无奈,接着是巨大的疲惫。记者大约是不知疲倦的,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恐怕不是伤者的情绪吧,而是他们将要报道的新闻。
我想所有的记者应该去了解一下最起码的心理学知识,把伤者伤痛的心理无限的,反复的放大,并将它们公之于众,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符不符合心理学的起码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灾难后的人们会导致以下一些心理:死亡的印记;自我罪疚感;心理的麻:;关爱的冲突;意义的追问
其中关爱冲突是这样的:“存活者是亲身经历灾难事件的见证者,所以,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描述叙说往往是厘清灾难事件的宝贵经验。一开始对外界的探询访视,存活者会高度配合并叙说经验。但当存活者一再被要求「经验再现」,反而会产生心理疲惫,甚至对外界的访视产生不信任感。这时,存活者可能会产生「受害者意识」的认同,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外界所无法了解」,「一再叙说经验只是更加深自己幸存的惭愧」,因此对外界的关爱产生驱避的冲突。其实,存活者所面对的灾难遭遇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事件,它们往往无所适从,甚至面对陌生人一再地叙说遭遇,也可能会伴随着怀疑、担心甚至愤怒的情绪反应。所以,以专业的方式介入存活者的社会支持,并严守专业伦理,是访视受害者的基本守则。”
我们强势的追问实际上是把伤者当成弱势的群体或则个体来看的,我们觉得我们的怜悯可以感动他们,但是,你要知道,他们比我们都坚强,他们是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他们需要的是尊重是尊重般的帮助,而不是俯视的可怜的帮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