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京华之 后记
(2013-03-15 13:03:12)
标签:
公园
后记
全民
外公
老师
|
分类:
童梦京华
|
2012年9月,叶楠告诉我,我写《童梦京华》系列的博客文章已经88篇,近20万字了,“出版吧”,他说。我忽然想到,六年多竟一晃而逝了!
这本书是无心插柳而来的,最初写第一篇时,是因为在收藏展上看到一台苏联造老电视而想到了文革期间外公的那台苏联老电视的命运,于是随手写了一篇,之后不曾想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书里收集的100余篇随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的,几乎一半是在飞机上完成的,所有的写作动因均来自今天生活琐事的触动而引发钩起的我对儿时的记忆。因此,整个写作用了近七年的时间。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要感谢很多人,特别是我的女儿杜怡霖同学。从她5岁时我开始写这些文章,现在她马上就是个中学生了。很多小文的触发点均来自于她的生活点点滴滴。巧合的是,书里记载的我的童年恰好也是这个年龄时段的。应该说,我用书写的过程陪伴她成长,更用她的经历重走了一次我的童年时光。
我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初中、高中同学都在我书写的过程中给了我无数的灵感,很多网友一篇篇地陪伴着《童梦京华》,他们给了我过去七年里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友情。除了书里收集的周巍、于婧、杜欣、王丹、贾晓萌、邢学东、兰克辉等几位的文章外,七年里,很多不知名朋友的留言我也尽可能收录在了文章里。
感谢庄雅婷、林洁、白小红、贺贝奇、尹珊珊几位挚友、亲人的“序”和“跋”。是你们的加盟,帮我“给过去的日子镶上了金边”!
爸爸、妈妈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不但一页页地帮助我校对,更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让这本书一下子鲜活起来!最惊讶的是,父亲居然还留着1978年的《中国少年报》!
当然,幕后的伙伴帮我成就了这样一本不可思议的作品,是贺叶楠同学七年来一篇篇帮我维护博客、修改文字和标点,是高谦同学帮我“定义”了“无处安放的童年”、是周慧同学、杨梅同学帮我做了大量的后期制作的工作。
特别要致意的是中信出版社的蒋蕾、沈家乐、宋冬雪及其他几位编辑、美术设计的老师,是你们的严谨和挑剔,使这样一本“非专业作者”的作品有了如此的品味和气质。
这本书凝聚着很多人的记忆,是很多人共同的热情和付出,成就了这本书。如王石先生说:“这是北京的,更是时代的故事。这是私人的,更是全民的记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很多人共同的作品。
好多同学、亲友、同事说我老了,于是开始“怀旧”。其实回想起来写作的过程,还真不是怀旧,更多的是对比,还包含着我对我们那个成长时代的感恩。中国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无疑是伟大的,一个民族在经历政治的磨难和洗礼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清理沉疴、以纯净的心态昂扬走向久违的光明的历程是应该记住的。而这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在为明天而打拼时心里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更不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所能培养的。
记忆的感悟是写不完的,出版总要有截至的时间。我想,既然已经站在了记忆的隧道入口, 我会继续写下去。
2013年3月15日北京朝阳公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