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白水书院守门石狮子的年代考证
(2024-12-07 13:03:28)新野白水书院守门石狮子的年代考证
文/马富海
新野县城区北关小学,承继明清白水书院,于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余留至今日的书院遗迹,除了“为国为民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尚有一棵古楸树和一对石狮子在诉说人间的沧海桑田。
此对石狮子作为新野县珍存的历史文物,深受新野县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近日,县文旅局对其确切年代的考证和妥善保存提上了日程。依据白水书院遗址里保存完整的清同治九年的《白水书院重修记》石碑,以及《新野县志》里的相关记载,我比较了明清石狮子雕刻艺术上的差异,对此对石狮子雕刻时间进行了初步考证。
1
我们先从白水书院的建造和修缮时间来判断石狮子的雕刻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此旧址原为一座尼僧寺,明嘉靖元年(1522年)落成。明嘉靖辛卯年(1531)河南岳伯刘璋巡行至此,认为此类寺院为惑世诬民场所,遂下令拆除改建为书院。以光武帝刘秀号白水真人的前两字命名。中堂四楹为光武礼殿,奉祀刘秀及邓禹、冯异等二十八星宿诸神像;殿后四楹为会讲堂;东西两翼建房22间,其右14间为弟子肆业所。院内竖有8米高旗杆,上挂“白水书院”锦旗。
第二个时间点: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修部分校舍。明末,毁于战火。
第三个时间点:清康熙三十年——三十六年(公元1691——1697年)在原址上重建。
第四个时间点: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整修。
第五个时间点: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再次整修,并增建木结构桃李门坊一座。
此后,新学兴起,只在办学理念上做出重大改变,校舍校容在1980年方才有重大改变。因为历次修建改造都没有注明石狮子的由来,所以,我锁定这对石狮子是在上面五次大建大修中的某一次修建中雕刻树立的。
2
我们首先依据石狮子的雕刻艺术来判断石狮子是明清哪一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石狮子在雕刻艺术有那些区别呢?
一、明代石狮子的特征与风格
1. 形体特征
明代石狮子的整体形象倾向于威猛而生动,保留了较多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头部大且饱满,鬃毛飘逸,眼神犀利,张嘴露齿,表现出强烈的震慑力。四肢粗壮有力,爪子刻画精细锐利,强调力量感与动态美。尤其在眼睛、爪子等细节上,明代石狮多采用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体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2. 装饰性特点
明代石狮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雕刻线条流畅,注重立体感与空间层次。饰纹繁复华丽,常见龙鳞、云纹等吉祥图案,体现出明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明代石狮在构思设计上亦显精巧,许多作品形态多变,富有创新意识。
3. 文化寓意
明代石狮子不仅作为守护神兽,还寄托着人们对权力、尊严与辟邪的美好愿景。它们通常被安置在宫殿、府邸及陵墓等重要建筑入口处,彰显主人的地位和祈求安宁吉祥的愿望。
二、清代石狮子的发展与变化
1. 造型演变
进入清代以后,石狮子的雕刻艺术逐渐定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代初期,康熙年间的石狮子延续了明朝的威猛气概,但肉鬓更为丰满,眼珠如铜铃般醒目,更具皇家气象。至晚期,石狮子的形象趋于规范化、图案化,北方石狮以大气庄重见长,南方石狮则更显灵动活泼,雕饰愈发繁复细腻。
2. 工艺革新
清代石狮雕刻技术进一步提高,匠人们在保持石狮威严气势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来传达情感与意境。小狮子不再仅仅出现在母狮脚下,而是爬上狮背嬉戏,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3. 地域差异与功能拓展
清代石狮子在南北地区的分布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石狮外观雄浑,雕刻质朴厚重;南方石狮则更多地融入了当地审美趣味,形象更为细腻且富于变化。同时,清代石狮子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建筑门前守卫,还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处大量出现,成为建筑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白水书院的石狮子,雕刻得“肉鬓更为丰满,眼珠如铜铃般醒目。”正是康熙年间的石狮子的特征。
明朝的石狮子,头部大且饱满,突出了头部,超过身体的宽度,白水书院的石狮子,头部与身体同宽。明朝的石狮子,爪子刻画精细锐利,呈鹰钩嘴状,清朝的石狮子则像人手一样。白水书院石狮子爪子脱落严重,但我们基本上还能看出不是明朝的尖爪,腿也不够粗壮,缺乏狮子王的威严凶猛感觉。所以,白水书院的石狮子不符合明朝石狮子的特征,因此,白水书院的石狮子不是明朝的。也即不是1522年白水书院建造时,或者万历朝修葺时立的。
清代的石狮子卷毛、铃铛雕饰细腻而丰富,眼、口、鼻、尾的细部刻画精微不苟。“雕刻虽精细,但繁琐有余气势不足。造型偏重细节,整体感不强,神态上趋向喜乐。”在造型上,更强调装饰性和观赏性,常常在狮身上雕刻各种吉祥图案,以增添其艺术魅力。白水书院的石狮子,颈上鬃毛雕刻呈卷毛螺髻,身披云纹,雕刻精美,形象呆萌可爱,没有狮子的凶猛威严之态,符合清朝石狮子雕刻的特征。
综合上述,白水书院的石狮子,符合清初康熙年间的雕刻技艺。
3
会不会是清朝后期嘉庆五年,或者同治九年修建时立的石狮子呢?
首先,不可能是嘉庆五年立的。因为嘉庆五年修缮后白水书院,七十年后,就进行了又一次修缮。康熙三十年第一次重建前,使用63年增修一些房屋,到被毁前,使用了120年。康熙三十六重建完成后,使用了110年,在嘉庆5(1800)年才进行第二次修缮,第二次修缮只使用了70年,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便再次整修。这么短的时间就修缮,原因只能是嘉庆五年的修缮效果不怎么的。造成这个结果,原因只有一个,资金不足。修缮校舍的钱都不足,哪里还有钱立一对大石狮子呢?
同治九年的第三次修缮,增建了木结构桃李门坊一座。如果是这次立的石狮子,与桃李门坊同时立的,一定会在碑文上同时体现出来。以上这些推理,不是主要的依据,仅仅是从侧面上证明了,白水书院的石狮子不是清朝后期立的。
我们主要从清后期的石狮子的特征来判断其立的时间。
“大多数造型都较繁琐,不顾整体,甚至粗糙不堪、造型丑陋。”繁琐的纹饰只能说明造型理想的萎靡和审美趣味的世俗化,晚清日益衰竭的国力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再看白水书院的石狮子,造型简约、形体高大,无繁琐的纹饰,狮子憨态可掬,造型不丑陋。而且,出现部分崩裂现象,石头风华相当严重,这是暴露室外日久的缘故。所以,总体上考量,白水书院的石狮子不是晚清的作品。
4
综合到一起,我认为白水书院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其造型、工艺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重修和修缮的时间和使用效果,综合分析,其所立时间最符合清朝前期重修书院时立的,即康熙三十——三十六年这个时间立的。
这次是重修,不是修缮,投入很大。清初,康熙帝对教育极其重视,立一对石狮子也符合新王朝稳定后,国人的自信、乐观、向上和勇于进取的气势。之后,进入清朝后期,清朝官员的思想渐趋保守,守成、完善成了主流,立一对石狮子这样的大型改造,很难出现了。
所以,我推定白水书院门口的石狮子是清朝康熙三十——三十六年立的,距今已经330年以上了。
5
最后,补充一点石狮子的知识。
古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数石狮子头上的“卷发”来判断宅子的主人地位有多高。“卷发”的由来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狮子的“卷发”与佛祖释迦牟尼的发型十分相似。
佛经故事中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据说佛家用狮子喻佛,形容佛之无畏,法力无边。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将动物“神化”,而石狮子在古代最早是用来守卫墓地的,前文说过,狮子在古代被认为是祥瑞之兽,因此那时候的石狮子,经常出现在王公贵族墓前的神道两侧,起着驱逐邪祟的作用。
而到了唐宋时期,石狮子的工作渐渐从“守墓”变成了“看大门”。而石狮子除了辟邪的功能,又增加了纳福招瑞、迎接吉祥的作用。
石狮子通常是一左一右成对出现的,网络上流行一句俏皮话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成对出现的石狮子,也是一只公的一只母的,那么到底哪只是公,哪只是母呢?
最简单的判断方式便是“男左女右”。而观察仔细的人一定会发现,两只狮子在一只脚下踩的是绣球,而另一只脚下踩的是小狮子,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个系列来判断石狮子的公母。
在古代,有“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那时候的人们自然也认为雄狮应当掌握权利,因此雄狮往往是一直前爪踩着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这便是象征权力和一统寰球。
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常常是被要求多多为丈夫、为家庭“繁衍子嗣”,因此母狮子则的前爪经常抚摸着小狮子,或者两前爪之间卧着一只小狮子,这也是宅子的主人子嗣昌盛人丁繁茂的美好寓意。
白水书院门口的石狮子的取义,自然也是寓新野的教育事业繁荣昌盛人才辈出之意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