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野农家古院落的典范

(2024-12-13 19:06:22)

新野农家古院落的典范

 马富海

一、曹元亭农家院

新野县城郊乡李湖村板桥铺的曹元亭老师家的老院,房屋布局和院落规制保持了二百余年,是豫西南代表性的农家古院落。

曹家位于板桥铺村北头,院落坐西面东,院门前是2000多年的宛襄古驿路。古驿路南北走向,北通南阳,上接东都洛阳;南至襄阳,连通武汉南京。

院落为三合院。西边上房,为三间瓦房堂屋。堂屋前面,有三尺阔的甬道。北边两间偏屋,是灶房;南边两间偏屋,是杂物间,也是养牛的牛屋。两座偏屋之间,为八尺宽的天井院。最为独特的,是院门的设计营造:两座偏屋的东山墙连成一体,成一堵墙。中间开门,为院门。院门上有门额,门额之上建有单墙门楼,与两边的偏屋同高度。门楼两边尺半坡架,覆盖以青瓦。墙顶屋脊高耸,两头立着神兽。

厕所设在上房与南边偏屋之间的甬道里。

整个院落内的建筑,结构合理,布局紧凑,建筑简单、实用,浑然一体,没浪费每一寸土地。对外,院门内上栓后,四面坚墙,全面封闭,起到了防盗防匪的保护作用。

曹元亭家古院落,是豫西南古代农村小康之家最为典型的农家院。在小楼兴起的今天,多为上房为两层小楼、左侧厨房、周围院墙的别墅式院落,基本上沿用了这一传统布局。但是,像曹元亭家布局规制如此完整的古院落,已经很少、很少。

二、板桥铺村史

板桥铺村,是一座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原名三泉阪,为东汉高密侯邓禹故里。村西,有开凿于西汉时期的召父渠,流至村南,干渠一分为三,分别是流向东方的长湖沟、偏东南方向的渠沟和南方的兰草沟,渠尾最终均排入东边的溧河。古人称水渠为阪或陂。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指水,代指渠水。村名三泉阪因此而来。

历史上,召父渠为新野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渠,浇灌良田三万多亩。

召父渠在天气干旱时,自沙堰街南头拐弯处引白河水灌溉农田;遇到水涝时,汇聚田间雨水,排进溧河里。召父渠为西汉后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召集南阳民众修建而成,成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年。

召父渠的开凿,保证了新野从西汉时期就成了盛产粮食的富庶之地,时至今日,新野县仍旧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开凿召父渠,治理溧河,以及建造其它水利工程,使南阳太守召信臣政绩斐然、声名远博,为他赢得了父母官的光荣称号,史称“召父”。自此以后,地方官获得了另一个称为:“父母官。”。

宛襄古驿路在板桥铺南头进入村庄时,越过召父渠。为保障驿路通畅,在召父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因为此地是召父渠分岔三渠的分叉口,所以当年称之是三泉阪,此桥得名三泉阪石桥,简称阪桥。

元朝时,在桥北村子里设立驿站。元朝称驿站为铺,所以,此驿站称作阪桥铺。后来,人们用阪桥铺代称三泉阪村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现在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板桥铺,是因为“阪”与“板”同音,而“阪”字属于书面用语、生僻字,读写不便,不常用,后人根据俗音,写成了“板桥铺”。有人附会为清朝的郑板桥曾驻留此村庄,因而得名,纯属无稽之谈。郑板桥之说,小看了阪桥铺村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可笑至极。

阪桥铺,是邓氏祖地。

历史记载,汉朝已经存在。实际上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氏祖先已经在这里扎根。两汉之际,因为追随刘秀起兵反对王莽起义,邓禹居功甚伟,被刘秀看着东汉开国第一功臣,加上刘秀的二姐夫——邓晨也在三泉阪居住,以及邓晨的侄儿——刘秀手下第一勇将邓奉的影响。当时,邓氏成为第一南阳望族。

阪桥铺北七里之古城村,为新野县最早的名称——汉代棘阳县县城,是刘秀起兵反对王莽始发地,刘秀与其兄刘演合兵一处后,连战连捷,攻占南阳,被刘玄抢先当了皇帝。刘秀忌惮刘演,设计杀害了刘演。刘秀假装臣服,得勉杀害。后来,刘秀单骑去河北建立根据地,家族仰赖阪桥铺的邓奉保护。

邓奉是少年英雄,是最早跟随刘秀起兵的人之一,勇敢善战。在昆阳之战中,18岁的邓奉冲锋在前,阵斩王莽大军的先锋官——巨无霸,极大的挫伤了王莽大军的气势,为昆阳之战除总指挥刘秀外第一大功臣。刘秀去河北后,邓奉占据棘阳城,割据一方,保护了刘秀妻子阴丽华一家,以及刘秀二姐夫邓晨。他还是第一个公开支撑刘秀称帝的将军。可惜后来不满吴汉乱杀人,反抗被杀。

邓禹的孙子邓骘辞官后,在樊集乡潦口村定居。现在的南阳境内的邓氏,多是邓骘的后代,其余邓氏枝干都迁徙到了外地居住。现在的阪桥铺,以曹姓居多,已经无邓氏后裔。真憾事啊。

三、板桥铺曹氏来历

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板桥铺曹家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到唐河县西北涧河以东唐水以西曹家湾。

家族口传,明朝末年,家族里出了一名高官,在朝为官名曹督堂(名讳不详)。由于族人依仗督堂的权势在地方行事作恶,欺压百姓得罪了地方乡邻,激怒了老百姓。对他们的做法忍无可忍,纷纷告状到唐河县衙,当时唐河县令官位低不敢管此案,他把百姓的状纸转送京城,当时的状纸特别多,后来皇帝批转刑部调查此案。刑部把调查材料呈送皇上后龙颜大怒立刻传旨满门抄斩灭九族。当时督堂被软禁不得自由,为了曹氏家人的性命当时跟随督堂身边人派得力人星夜赶先通知曹家湾人立刻出逃,不能再住此地。家族人保性命免受灭门之灾,连夜外逃。其中兄弟三人为了以后能相见用一块木板刻成一条鱼,锯成头身尾三段,三人各带一段逃命。老大鱼头,老二鱼身,老三鱼尾。
    唯有老大逃到城北曹家营村定居下来,就是新野曹氏始族名讳单字辛。新野曹氏自此延续至今。
    据说辛祖的二弟定居于湖北省宜城市一个叫欧庙镇附近的曹家湾村,全村都姓曹(此事据本村老人讲解,于以前有做小买卖路遇湖北宜城曹家湾时,和当时本村人谈论时才知道居住的时曹姓人是辛祖之二弟外逃定居之村此事已经得到证实)。
   老三定居江南不详(有可能是湖南某地)

阪桥铺曹家,为清朝嘉庆年间,从曹集迁来。至今又20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祖先为曹玉光,已经传续十代。

家谱记载,曹家先祖,在元末明初迁到唐河西岸的曹家湾,至今700多年。新野曹氏世祖辛,祖坟还保存在唐河曹家湾。因为曹姓任大举外迁,杨姓人增多,现在被称作杨家湾。

家谱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此言不确切。因为山西人南迁,史书记载,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立了移民局,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比曹姓家谱记载的时间晚了几十年。

所以,如果认定是从山西迁来的,就是明朝初年迁来的;如果认定是元朝末年迁来,则可能是从湖南或者江西沿汉水唐河乘船逆水而上迁来的。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阪桥铺曹姓第一代祖先曹玉光,因为在阪桥铺一带购置了大量田产,才将家人迁到这里。其第二代长子曹诚,曾参加科举,先考中秀才,后又考中贡生(付举人),此后考场失利,未能再一步考中举人,终生未做官,但他的贡生身份,在晚清,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儒生。这是阪桥铺曹姓家族最为鼎盛之时。

曹诚有三个儿子,次子曹志宪和三字曹志渊都读过书,参加过县府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考中秀才,但父子两代人读书,肯定是殷实之家才能供应得起。

曹元亭为第三子曹志渊儿子曹德俊的二房王氏之子。当年,曹家有并排三座宅院,德俊居住东宅,即现在的曹元亭院落。

难怪曹元亭院落的院门的门额上书写着:“诗礼世泽”四字。曹元亭本人也是退休教师,他们的家风就是诗书传家啊!

四、曹元亭家房屋架构

曹家上房偏屋均为上个世纪七十年重建,房子不算老旧。可贵的,除了院落规制得以完整保存之外,就是房屋的规制也保存了固有的晚清特征。

外观上,青瓦,青砖包土坯墙,窗户为传统的小型木方格方窗。内部结构,上棚为青砖岾子衬底,杉木椽子、杉木檩条。一字梁支撑的三根立柱框架。结构非常简单。

堂屋正间为一丈二尺深,一丈二尺高,一丈阔。南北两个卧室不大,为八尺阔。室内地面低于地表,若不是铺了青砖,可以看作是浅地穴式房屋——这是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与现在的房屋比较,可以说,完全可以装进去摇晃摇晃。南北两座偏屋的房间更小,都是深一丈,阔八尺的小房间。

秀珍么?局促么?

是的。这就是晚清时期新野县民房的显著特点:小而精致。

晚清中国,新野还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晚清战乱和清王朝的没落,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理念是追求小富即安、精致完整、封闭保守和注重安全防范的特征。因此,当时农村建造房屋和院落,不能追求雄伟、高大、粗犷。是封建社会末期农村人的进取心不足在建筑上的反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上房外山墙是中国民间常见的砖包皮的硬山,又是五行山墙中的火墙,其中隐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其山墙上,脊檩与前坡二檩之间,有山花窑一座。山花窑外形为四脚神兽,形似“火”字,此神兽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火神共工。硬山具有防火作用,加上火神塑在火墙上,物质上的防火功能和精神上的火神灭火理念统一到一起。这是新野古建筑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