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宛襄古道

(2024-10-27 11:48:59)

宛襄古道

作者马富海

宛襄路,是半部中国史。

最早走宛襄路的,是黄帝时代的夸父。

夸父追日是一个神话故事,透过神话的层层迷雾,我们能看到的真实历史印迹,纵然模糊,也可以捋一个粗线条的脉络。

在炎黄之争时期,夸父部族,是炎帝部落联盟中的一支。逐鹿之战后,炎帝战败,承认黄帝是两个部落联盟共同的王,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联盟。然而,炎帝部落联盟里,还有一群人不愿意屈服,选择了出走,出走的一部,仍旧称自己炎帝部落,他们从黄河中下游地区,一路向西南迁徙。夸父部落,追随的是出逃的炎帝,但他们开拔的晚,没有同步,只能追着前人的足迹,向南走。他们走的是南阳——邓州——襄阳路,走到邓州构林时,部落首领夸父病逝,葬在当地,余部继续南下。

这一支,是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前身。炎帝,崇拜火,而太阳是最恒久的一团火,炎帝部落,就是太阳部落。夸父追日,就是夸父部落追随西南迁徙的炎帝的故事。

宛襄路,有三条,夸父走的是西路,中路是南阳——新野——襄阳,东路是南阳——唐河——襄阳。中路和东路,都是水陆并行的双行路,中线从南阳到襄阳,白河直灌汉江,最为便捷。但在黄帝时期,南阳盆地河道纵横,湖泊众多,远道而来的夸父,不可能扎木筏、走水路,所以,走了邓州。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南北通道,夸父,是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走这条通道的人。

从黄帝到西周,有文字的中国历史,大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演绎,并不是文明之光没有照到长江流域,实在是南方生动繁闹的史前文明之花,淹没在时间的烟尘里,不够清晰。近年来,发掘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在传统历史之外,还原了一个文明灿烂的国度。同一时期的江南地区,还没有发掘一个可以与黄河流夏商王朝相媲美的古国。在南阳的黄山遗址里,发现了更为原始的石器文明群落,存在的时间距今8000年左右。只是,南阳的历史,在5000前的新石器文明到3100年的西周建立前的夏商青铜文明早期,还存在一个文明史空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去弥补。

南阳再一次走进历史里,是从西周开始。南阳存在的有影响的大国,有楚国、申国、缯国、随国、邓国、唐国等,据说新野还存在一个古新国。新王是谁?怎样封的?封地具体范围,没有留下记载。只在西汉时,封王莽已死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的时候,史书上提了一笔,在古新国基础上,重新分封了新国。

楚国被封于淅川,在淅川大肆征伐,不断扩充疆域,受西周王朝的排挤,楚国顺汉水南迁至长江中游地区。此后的楚国,没有停止兼并战争,在南方扩张的同时,战争的触角,更多的伸向北方,先后灭掉邓州的邓国,湖北北部的随国,南阳南部的唐国和南阳北部的申国、缯国等。南阳的古国,全部被楚国吞没。三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辽阔的南阳盆地成了楚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南阳归楚,是古代文化发展的必然,属于长江流域的南阳盆地,从凤凰山遗址的考古发掘的证据看,4000年前就深受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影响。很有可能古新国是商朝分封的,因为凤凰山的墓葬遗址方式与商朝的规制相同,证明当时的新野属于商朝的管辖。

楚国占领南阳,史称楚风北渐。

楚国北进,贯穿整个春秋史,主要路线就是沿汉水+白河逆水而上,走的就是经过新野的中路。从春秋时期开始,宛襄古道中最常走的是水旱协调一致的中路。战国中期,楚国与齐国韩国的垂沙之战,也发生在这条路上。

楚风北渐迎来南阳地区的一次人才文化的大融合,出现了历史上人才大爆发现象,史称惟楚有材。

新野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碰撞发生在东汉前后。根源也在宛襄古道沟通南北的桥梁作用。

从西周到唐朝,南阳盆地都是中央控制江南的前沿基地。保证宛襄古道畅通是第一要务。第二要务是发展南阳经济。父母官的得名者召信臣和杜诗主政南阳时,大修水利工程,对白河沿岸的经济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圣人王莽在新野避难三年,促进了新野文化发展。光武帝刘秀,北上南下,都是通过宛襄古道。刘表、诸葛亮、刘备等人南下荆州,也是走这条路。曹操南征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其战略都是先战领南阳,控制汉江和长江中游,取得地利后,再顺流而下,直取健康。

大汉的韵律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对南阳文化重新做了规范,造就南阳盆地楚风汉韵的文化特征。宛襄古道将南阳历史带进了辉煌灿烂的顶峰阶段。

衣冠南渡。

历史上,衣冠南渡发生了三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史称建炎南渡。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的。

永嘉南渡是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北方士族及百姓南徙的局面。当时五胡内犯,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渡淮南下者超过百万,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晋代的世家大族的子弟,学屈原的装束,峨冠博带——高帽子宽腰带,长袍子,他们代表着中原的礼仪文化,所以用“衣冠”代表中原主题文化,用“衣冠南渡”代表中国文化中心的南迁。

中原礼仪文化以洛阳为中心,永嘉南渡路线从洛阳出发,向南,经过南阳,沿白河水陆两路南下,入汉水,走的自然是宛襄古道的中线。而后顺汉水进入长江。这条路因为有船有驿道,最为便捷。其它也有经过信阳的,也直接到安徽南下的。

中原士族南渡,包括新野的世族大家,庾姓家族,岑氏家族、曹景宗家族。庾姓家族后来成为南朝的四大家族之一,代表人是大诗人庾信。曹景宗是南朝梁朝的开国大将。岑氏在南朝七世为官,唐朝出现一门三相和大诗人岑参。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下渡江的东线已经开发出来,后两次衣冠南渡,宛襄古道不再是主要通道。但从岳飞北伐走宛襄古道中线的历史看,仍是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时至今日,宛襄古道还是重要的南北交流的要道,焦枝铁路、郑渝高铁、以及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是宛襄古道的升级版和加强版。只不过经过新野的中线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好在沙堰街上还保留了一段古道遗址。古道两边的墙体上,禅木先生彩绘了一些历史故事。走在古道上,几乎是一步一故事:回马荐贤、战雀尾坡、张居正泊船处、关公水闸、召父渠首……

走一走沙堰街的宛襄古道,你就是与古先贤的楚庄王、召信臣、王莽、刘秀岑彭邓禹、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岳飞等人并行了,你会不会于心中悠然而生出做一个新野人的骄傲之情呢?

走一走沙堰的宛襄古道,你就能看见,那些衣冠南渡的世族大家的子弟们拖家带口,在你身边艰难前行的狼狈样,而你,与他们逆行。你会不会感受到,战争混乱时期的人多么悲哀,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新时代多么幸福呢?

知道这些历史了,得空走一走,保证你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