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野籍南梁开国名将曹景宗

(2023-02-11 10:27:44)

新野籍梁朝开国名将

作者马富海

去时儿女悲,

归来茄鼓竟。

借问行路人,

何如霍去病?

这首诗气派宏大、乐观自信,颇有大气磅礴的盛唐边塞诗歌的气度风华。但它不是唐诗,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盛行靡靡之音梨花体的南朝,这首诗绝对是一缕难得一见的清风。

它的作者,是一位新野人,叫曹景宗。

曹景宗算不上诗人,他连一个文人都算不上。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粗俗凶蛮、赳赳武夫式的战将。在孱弱偏安的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他是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曹景宗不能站在名将排行榜上的第一排,无法与白起、韩信、李靖、徐达这些伟大的军事家并列,但第二排中,肯定有他。而他的卓越战功,完全可以与第一排的军事家们的成就相媲美。他是一个开创一个朝代——梁朝,并打了一场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的重大战役的名将。

毛泽东给他的评价是,“良将也。”“景宗亦豪杰哉!”

武力值如此高绝;战功如此显赫;评价如此高大,新野,乃至于南阳对他的宣传和挖掘,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新野,你如果问关张赵云,可以说无人不知;如果问邓禹岑彭,可以骄傲的说那是我老乡;如果问梁震齐镇,还能访得他们的后人;如果问曹景宗,大家一定是一脸的懵。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建立了什么样的功勋,也不知道他具体是哪一个村庄的人,更不知道新野还有没有他的后人。

看到文章开头的这首小诗,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哪一个诗人写的?

——这不只是遗憾,还有些悲哀啊!我们本地的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我们本地人自己都不了解他,我们从他身上又能吸收到什么优秀的品质呢?

这首诗是钟离之战后,梁武帝萧衍在健康(今南京)召开庆功大会的时候,命令梁朝的官员们宴席赋诗助兴,曹景宗即兴而作的。

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以此为乐。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梁武帝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请求分给韵脚作诗。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也为了逗他,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比较生僻的“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想要按韵赋诗是非常不易的。但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诗一首,这就是文章开头的那首五绝《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 

  此诗写得自然流畅,豪气干云,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情况非金戈铁马、纵横沙场之人,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的。当时满座皆惊。此诗一出,语惊四座,在场的号称诗文等身的文人们一个个自叹弗如。连梁武帝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将此事记入国史。

曹景宗,字子震,457年-508年9月12日)号竟陵壮公。南北朝时,梁朝新野人,梁朝开国名将。其父曹欣之,为南朝刘宋王朝的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曹欣之出身贫寒,少年从军,积累军功任军中主将,因为桂阳王休范造反立了战功,封新市县子,食邑五百户。独领一军,为左军骁骑将军,封号辅国将军。元徽四年,以本号为徐州刺史、钟离太守,进一步提高封,为冠军将军。

曹景宗自幼善于骑射,喜欢打猎。常与几十个少年一起到林中射鹿,每当大家骑着马一起追捕鹿群时,鹿马相杂,众人都怕射中别人的马,不敢拉弓射箭。只有曹景宗无所顾忌,拨箭射之,鹿应弦而倒。曹景宗对这种狩猎活动乐此不疲,自幼就表现出军人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勇敢拼杀的高强素质 

二十岁时,因为和他的父亲一起外出公办,离开徐。当时,曹欣之只带曹景宗和几个随从。徐州为梁朝的北方前线,与北魏军队长期对峙,情况复杂,北魏军队时常偷偷南下抢劫汉人的财物,战斗屡有发生。曹欣之此行简装便衣,悄悄出行,就是为了避开北魏乱军。然而,走到半路,还是遇上了几百个蛮兵。敌兵势众,曹欣之一行只有几个人,蛮兵见他们人少,将他们层层包围起来,欲一举歼灭情势危急,曹景宗一个人带一百余支箭,冲在最前面,他驰马四射,一箭射杀一个蛮兵,一箭又射杀一个蛮兵。蛮兵大惊,不敢迎战对射,在曹景宗的追逼下,四散奔逃经此一战,曹景宗凭胆量勇气和箭术而闻名天下。曹景宗不仅武力上勇猛过人,还喜爱浏览史书。每当读到史书上的名将司马穰苴传》、《乐毅传》时,他总是放下书叹息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做这样的人!

年轻时的项羽,在看到秦始皇的车辇的时候,感慨发誓说:“吾将取而代之。”  

曹景宗和项羽,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心怀远大抱负的人,这是他们后来取得巨大功业的重要原因吧?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如果不想一辈子碌碌而为,从小就要胸怀大志,这才能抵御花花世界的侵淫,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曹景宗后被征辟为西曹,这是个文官,曹景宗向往的是鲜衣怒马,手执长槊,驰骋沙场,所以没有前往就职。宋后废帝元徽(473年—477年)年间,曹景宗随曹欣之出京师,担任奉朝请、员外,改任尚书左民郎。不久后,曹欣之去世,曹景宗还乡里服丧。服丧期满后,他被刺史萧赤斧板授(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为冠军将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

在天水驻守的几年里,曹景宗率兵四处征讨,平定了天水郡境内蛮族骚乱,荣立战功。鄱阳王萧锵任雍州刺史,任命曹景宗为征虏将军中兵参军兼冯翊太守、督岘南诸军事,又被授职屯骑校尉。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大举进攻南齐。时曹景宗为偏将,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多有斩获,因功被升为游击将军。

这段时间,曹景宗作为下级军官,作战勇敢,立功不断,官职也逐渐提升,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很有影响的小事,这件事反映了曹景宗不只是勇敢善战,还颇有狭义情怀。曹景宗的朋友张道门,因其父犯法被株连而死。亲属故旧忌惮朝廷律法,无人敢去收尸。曹景宗得知后,专门派人从襄阳赶到武陵,收敛他的尸体,迎回故乡殡葬。

建武四年(497年),曹景宗随太尉陈显达北伐、包围马圈(今河南境内)。在围攻马圈的时候,北魏朝廷派军队前来解救马圈之围,曹景宗奉命率两千人迎战四万前来解围的北魏援军。敌我兵力悬殊二十倍,正面硬刚肯定无法取胜,曹景宗利用地势,出奇兵在敌人进兵的途中下埋伏,击败了北魏中山王元英所率的四万援军。援军被打败后,马圈守军无力坚守,很快被南朝军队攻克,但主帅陈显达在给皇帝上表论功续功的功劳簿上,将以少胜多、决定马圈之战胜利的关键人物曹景宗排到了后面。立功最大的曹景宗没有一句怨言。

经此一战,曹景宗名扬天下,已经跻身于名将之列。

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十多万大军来报仇的时候,陈显达战败,损兵三万,不得已乘黑夜奔逃,因为慌不择路差点儿被北魏军队追杀。全凭曹景宗前面带路,陈显达父子带进深山躲避,才得以保全其父子的性命

陈显达兵败后,曹景宗感到跟随陈显达没有出路,因为陈显达已经年过七十,久掌兵权,遭皇帝猜忌;他人锐志已销;马圈之战失败后,自身生存已成问题,曹景宗审时度势,决定离开陈显达,结交雍州刺史萧衍。

萧衍坐镇雍州,积攒势力,其人怀有帝王之志,正在召集天下名士、结交名将,招募军队,壮大力量,准备推翻齐朝。对于名将曹景宗的结交,自然是满心欢喜。曹景宗多次邀请萧衍到家中饮酒畅谈,纵论天下,双方相见甚欢。在萧衍的推荐下,南齐朝廷任命曹景宗为竟陵太守。

500年,萧衍从雍州起兵,以讨伐东昏侯萧宝卷为名,开始图谋建立自己的王朝。曹景宗闻讯后,一方面拢自己的军队,包括五服以内的家族亲人300多个跟随萧衍,另一方面派亲信杜思冲到萧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萧衍以曹景宗为先锋大将,向南齐的都城建康(今南京)进发。一路上,曹景宗逼降郢城,又率军为前驱进至南州,领军进取建康。

取道江宁之时,南齐大将李居士在新亭屯下重兵,以逸待劳,并另选了一千精锐骑兵赶到江宁支援。曹景宗带兵刚到,营盘还未扎下,而且长途行军,兵器装备都没来得及修缮。李居士见此情景,生出轻敌之心,立马击鼓出击。曹景宗见状,亲自披甲上阵,领兵冲杀。两军短兵相接,李居士的部队大败,丢盔弃甲而去。所部装备物资等于白送给了曹景宗。紧接着,曹景宗又与其他将领破南齐征虏将军王珍国于大航,并乘胜进入江宁城内。

曹景宗手下兵士尽是些痞子无赖,进江宁城后,抢掠财富,夺人妻女,曹景宗不能禁止,城中大路两旁的富贵之家因此遭殃。等到萧衍入城后,严申号令,才渐渐控制住局势。曹景宗又跟随萧衍围攻建康六门,攻破后,曹景宗因功被封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封湘西县侯。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曹景宗晋升为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

曹景宗个人品德极差,在州府时,通过买卖货物而聚敛财富,自己家的生意就占了一整条长数里的大街。他的部属大都残暴蛮横,当地百姓十分厌恶。

但是,梁武帝萧衍十分宠信曹景宗,不仅对其放任部属抢劫罪行,没有追究,对其作战不力也不予制裁。

504二月,萧衍派曹景宗和后军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救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两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一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元逞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抗击梁援军。三月,元逞率部击败梁军,斩俘四千余人。而曹景宗却滞留凿岘,耀军游猎,从始至终没有前去救援。八月,梁军义阳守将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魏军占领义阳,并置为郢州。御史中丞任昉向梁武帝萧衍启奏此事,而萧衍因为曹景宗是功臣,便压下此事不予制裁,反而召曹景宗回朝任护军。曹景宗回京之后,又拜官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朝廷派遣曹景宗领兵救援义阳,曹景宗违背朝廷,滞留不战,实在难以理解。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景宗为人自负好胜,这次出兵,萧衍以王僧炳为主帅,曹景宗为后援。而曹景宗不甘为王僧炳之下,所以才不肯配合,停止不进军,摆出事不关己的模样,看着前方的人拼命,自己在后方打猎喝酒。

这就是混蛋了。

国家大事,战场救援,岂能放纵自己,因为职位不满,就儿戏对之?那可是几万人的生命啊!此事如果在其他朝代,是要行军法的。

曹景宗确实过于自负,平常,每次给人写信,有不会写的字,也不去问别人,都是靠自己凭空捏造。在朝廷的宴会上,也常常喝醉,醉了,对着梁武帝萧衍也自称“下官”,完全没有君臣礼节。他还看不起人,虽是公卿权贵,亦不放在眼里。唯有韦睿年龄既长,又是本州的名流,所以才特意的敬重他。每次与他赴宴,都是谦恭有礼。

他的眼中,只有梁武帝萧衍和名将韦睿值得尊敬。

在后来的钟离之战中,萧衍吸取教训,不再委任其他人为主帅,而是任命曹景宗为主帅,韦睿为付帅。这也是钟离之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506年,北魏(又名拓跋英)进犯钟离,围攻徐州刺史昌义之。萧衍下诏令曹景宗督率诸路军马共计二十万,前去救援。诏令写明让曹景宗先驻扎在道人洲,等众军齐集共同出兵。曹景宗请求先占据邵阳洲尾,梁武帝没批准。曹景宗想独得大功,于是自行进兵。正巧碰上暴风骤起,淹死了很多士兵,只得返回道人洲。萧衍知道后说:“这本来可以破敌曹景宗不得出兵,这是天意啊!若孤军独自前往,敌人的城堡建起来还没多久,必会狼狈出逃。如今看来,只有等待诸军齐集,共同出兵,才能大胜呀!

从萧衍的话中可以看出,诏令中写明众军齐集才能出击是萧衍摸透了曹景宗的性格,故意这样激他,可惜遇到了风暴天气,成功。

大军齐集,曹景宗带兵进驻邵阳洲,乘夜在距离北魏军阵营一百多步的地方建立起堡垒,与之对峙。拂晓,看到梁军兵营的拓跋英,惊得下巴都快掉了,以手杖顿地,感叹道:“梁军怎会如此神速。”遂带兵连续进攻梁军兵营,却都被一一打退,己方反而被杀了十之二三,自此北魏军再不敢出击。

魏将杨大眼在河的北岸驻扎立营,以保证粮道安全通畅。每有梁国百姓过对岸砍伐刍藁,就被杨大眼的北魏军抓捕。曹景宗得知后,招募勇敢之士千余人,带着他们渡过淮水在北魏军堡垒南边数里之地修筑堡垒。杨大眼率军来攻,曹景宗亲自出战,大破魏军,堡垒得以筑成。杨大眼在北魏勇冠三军,却不是曹景宗的对手。打败杨大眼之后,曹景宗回到中军大营,命别将赵草驻守此堡,并取名赵草堡。此后,梁国牧民可以随意在此放牧割草。杨大眼不时派兵袭击抢掠,反被赵草率军击退、捕获。

后来,曹景宗与韦睿分南北两路攻击北魏军。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大溃,杨大眼在西岸烧营而去,魏军上游之军尽数歼灭。而曹景宗则让士兵们敲鼓呼叫着抢登各城,进攻的呼喊声惊天动地。杨大眼在西岸放火烧掉自己的营地,而东岸的拓跋英则弃城逃窜。北魏的各处堡垒相继土崩瓦解,所有装备都被丢弃,士卒争相投水,被淹死者竟能使淮水断流。

新野籍南梁开国名将曹景宗 

曹景宗令马广追杀杨大眼至灭水上,沿途四十余里,魏军士兵的尸体摞了一路。昌义之也出城追逐拓跋英至洛口,拓跋英全军覆灭,单人匹马逃入梁城。此次大战,淮河沿岸一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了五万多人,缴收的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羊驴骡,多的无法计数。曹景宗于是带着一万多俘虏,一千多匹马,将其献给萧衍报捷。高祖下诏让其回京,于是曹景宗整顿兵马,凯旋而归。此战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钟离之战

此战,梁军密切配合,上下同心,并根据魏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坚守疲敌、适时反击,取得了自南朝宋初以来对北魏作战的第一次大捷。也是北魏对南朝的所有军事行动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此役歼敌二十五万,对稳定梁朝北部边境的淮南形势起了重要作用。稳定了南梁的政治局势和国家安全,也使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又得以维持了八十三年。战后,萧衍论功行赏,增加曹景宗的食邑四百户,连同之前的共为二千户,晋爵为竟陵公。并下诏拜曹景宗为侍中、领军将军,赐给鼓吹乐队一部。

就是在这次战后的庆功会上,曹景宗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首诗歌。

508年,曹景宗转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八月初二(9月12日),曹景宗于赴任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二岁。萧衍闻讯后,下诏赠送其家钱二十万、布三百匹,并追赠曹景宗为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曹景宗一生,驰骋疆场,以其惊世之才立下赫赫战功,又见宠于萧衍,得以善终,最终成为和司马穰宜、乐毅那样名重后世的沙场风云人物,无愧于他年轻时的那句感叹。然而他好色贪财,任意妄为,就个人德行来说,和这二位相比,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