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临机而变,失败自是必然

(2023-01-19 09:49:59)

不能临机而变,失败自是必然

作者马富海

 

中学之时,学过《崤之战》,今世回想起来,颇有意味儿。

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是晋秦争霸过程中的关键一战。它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期一百多年的霸主地位。

战役的过程很简单。

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趁晋文公事期间,派兵偷袭郑国,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

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哈哈。

此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爱国故事——弦高犒师。

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遇郑国到周(东周的都城洛阳)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到自己国家危机,一面以郑国国君名义先送给秦军军中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厚)敝邑,为从者之淹(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国内报告。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将所居的馆舍,见秦兵已"束载、厉兵、秣马",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辞谢秦将说:君等久留在敝国,敝国已无法供应粮秣、牛羊。听说君等要离开,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具囿一样,请你们自己去猎取麋鹿,让我们闲暇一下如何? 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杨孙逃亡到宋。

率军走到郑国的过境边的秦军大将孟明视,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

在崤山,秦军进入晋国军队的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孟明视,是南阳历史上的名人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宰相,见识高远、擅理国政,其人,是秦国得以崛起的第一人。南阳卧龙岗上,南头隐居的是诸葛亮,北边的百里奚岗,就是百里奚的老家。

百里奚父子,一个文官之首,一个武官之首,是秦穆公备受亲信的左右臂膀。孟明视被俘后,说服晋襄公,被放虎归山,继续受到秦穆公的信用。后来带兵复仇,再一次战败,第三次随秦穆公一起复仇,才取得胜利。此后,率领秦军打败西北的少数民族,奠定了秦穆公称霸西北的霸主地位。其父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奠定了秦霸西戎的国力基础;孟明视,则帮助秦穆公实现了秦霸西戎的梦想。

但是,在崤之战中,孟明视率领三百乘大军东征,结果,只剩下三个人灰溜溜的狼狈逃回来,输得连一个裤衩子都不剩。哎——那个可怜样子,我们是不是看不起他呢?

其实,在弦高犒师发生之时,孟明表现出了一个将军应该拥有的高超的军事素质:

行动已经暴露,战机已经错失,失败已经成定居,继续进攻郑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被小小的郑国打败。但是,及时止损,引军西还,违背了秦穆公的军令;倾国之兵,劳师远征,无功而还,将如何面对秦穆公和秦国百姓?何况后面还有个虎视眈眈的晋国呢?

箭已离弦,难道开弓还有回头箭吗?

形势突变,最能考验一个将军应变的军事智慧和决断能力了。

那是一次多么严峻而艰难的抉择啊!

人,不是箭。人,是有智慧的;箭,没有思想,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比喻为箭,但领军作战的将军不能只是利箭。一个将军,英雄豪气、宁折不弯的精神得有,但也不能做一个无脑的死士。临机而抉,当断必断,做出最明智最恰当的抉择,是一个将军必备的素质。

孟明视决定及时退兵,他的军事决策是正确的。

秦国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是失败了,但孟明视虽败犹荣。

由此想到今年二月,俄乌战争开始之前,俄军出兵小鸟的消息被侦知而满天飞,连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们也知道了,连大鹅的外长也出来辟谣说没那回事。结果呢,大家都知道,而且一直持续到今日,也没有看到要结束的趋势。

在开战之前,军事行动已经暴露;进攻的突然性已经荡然无存;这种靠突袭取胜的战术安排已经被破坏,却还要继续下去。这大鹅的军事决断能力,连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孟明视都不如,其失败,还不是一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