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集老街的铺面房

(2022-12-09 15:06:18)

樊集老街的铺面房

马富海

樊集老街,一千多年了,市场已经迁走,却还完整地保留着街道的形制,也保存了几家明清时期的铺面房。铺面房青砖青瓦大前檐,古色古香的,看着就能让人想象出当年街道上的繁华。

樊集老街,原名吴家集。明朝时,河流改道,从街西流过,集市更加繁华,并逐渐固定到临近码头的樊姓居住区,遂更名樊家集,简称樊集。老街位于樊集村西北角的高台地上;新街位于樊集村的东南角外。从新街去老街,穿过村子,一直是平坦的水泥路,到了村西北角,忽然出现一个一米多高的陡坡。爬上陡坡,一条200米长6米宽的东西大街,就呈现出来了。

街道两边的住户,不论是新楼,还是旧屋,都与村庄里的其他住户的房屋形制不同,它们是临街对面开门、前屋后院的商铺样式。夹在红瓦白墙的小楼房之间的黑黝黝的老铺面房,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它们像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一群小伙子中间,纵然是苍颜白发,气质上仍旧自信而坦然。

最东的一座老铺面房,是三间出前檐的青砖大瓦房。房高一丈五尺,前墙只有半米高的青砖,之上,是用厚厚的木板门合上的木墙。取下木板,就是商店的铺面了。那木板是活的,可以一块一块地取下来,这是商铺的板门,现在成了木墙。板门之上是横梁,横梁之上,还有一行雕花的木格格门窗。看窗户上的图案,是春牡丹、夏藕莲、秋菊、冬梅、以及八仙过海、寿比南山等木雕画,都是年画一样的装饰。比板门和窗户更能引人注意的,是两个明柱顶着的盘龙大梁头。龙头已经被锯掉,但龙的前爪还在,龙身也追着大梁,躲进了室内。如果龙头还在,那缠绕着大梁的木龙,就有从海中跃出的动感,那个样子,一定威风凛凛。

敲门进屋,果然看到室内的大梁上,还盘有部分龙身,但大梁上,更多的是木雕的浪花。这就是一幅蛟龙出海的完整木雕画啊。支撑大梁的三根柱子,也是雕花的,各是三竿翠竹。这三间房是通的,没有界墙,只挂了一面普普通通的布帘。主人说,他家这铺面,是暗楼,梁上本来棚架着木板,上面是店铺的储物仓。掀开布帘,向东房里一望,果然,紧挨后墙的,有完好的红漆木楼梯;东山墙上,还保存有安装楼板的木槽;后墙和前板门上边的横梁上,还有三根支持木楼板的活动梁。难怪板门上面有那么长的一道木窗,是给暗楼采光的啊!

它还是一个厅房。出了后门,进入窄小的四合院里,西边是新建的平房,东边是一堵墙。为什么会建一堵墙呢?这里应该是耳房啊!一定是耳房倒掉了,而且是兄弟分家,使之成了东边那一户的院墙。果不其然,那面墙紧挨着的,是一座已经塌了半边的陈旧楼房。楼房的墙壁,竟然是青砖包皮的土坯墙,足有二尺厚。楼顶也是青瓦的尖房,杉木的檩条和大梁露在外面,风吹日晒的,虽然还没有腐朽,却也发白了。这古建筑,再不进行保护,说不定明天就会坏掉。

我刚叹息一句,主人家就道:“我们这两家的房子是清朝的,算不得古老。西邻的铺面房是明朝的,比我家的至少早二百年。”

西邻的,也是三间门面房,只是前墙上的板门,被新砌的红砖墙代替;屋顶的青瓦,也被铁皮瓦替代。两个伸出前墙的梁头,仅仅是一截木头,没有雕花,也没有明柱。木门紧锁,无法进去一看究竟,但看前檐,屋顶的檩条和椽子等木头都是黑乎乎的,还是原来的材料。它们是明朝的,距今四五百年了,还能支撑着房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东屋的主人说“这房子都是墙倒屋不塌的砖木混砌建筑,你看这墙壁很一般,好像与村里的一般民房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墙内是有暗柱的,而且所有的明柱与暗柱都是深埋于地下。”哦,难怪刚才看到的砖包皮土坯楼,墙倒掉了那么多,楼房的骨架还完好的站立在那里。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们又来到一处白地上。他说,这里原来也是一处明朝的建筑,去年彻底坏掉了。你们可以找找看,虽然没有汉画砖那样的宝物,但一些花砖、瓦当、屋脊,也有人来收集呢。

樊集老街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居住的人已经很少,可能要不了多久,这里的人就会全部迁走,从而还原成耕地吧?

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